乳腺高转移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系列研究及应用
Serie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breast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付丽、郭晓静、刘芳芳、李帅、陈凌、李伟东、杨壹羚、范宇、郎荣刚、谷峰
2016 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成果简介:
本研究属于医疗卫生肿瘤医学领域。乳腺癌发病占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癌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对“乳腺癌高转移亚型”的精准病理诊断是临床实现“量体裁衣”个体化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前提和关键。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是一种转移率极高的肿瘤亚型,可发生在身体各个器官。至本项目实施前,国际上对IMPC的发病和预后不甚清楚,更没有明确的病理诊断标准,导致漏诊和治疗不足,使患者的预后更差。
本项目主攻发生在乳腺的IMPC,研究成果不但明确提出了IMPC的病理诊断标准,还准确揭示了IMPC的不良预后,强化了病理医生对IMPC的诊断意识和临床强化治疗决策的选择;还发现了IMPC鉴别诊断及预后预测标志物,为精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并明确提出了IMPC的黏液亚型,使其得到精准病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该成果在本领域权威期刊Mod Pathol等发表论文31篇(SCI收录12篇),被WHO分类主编等国内外同行在J Clin Oncol、Oncogene等期刊他引345次,其中3篇被《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Breast》收录引用,5篇被写入国际乳腺经典著作《Rosen's Breast Pathology》,10篇成为美国病理专科医师培训内容。被美、英等15个国家的同道应用到乳腺及肺、胆囊等17个器官及动物IMPC的诊断。被国内同行称为“天津肿瘤医院标准”,被写入卫计委首部《乳腺癌诊疗规范》及《乳腺肿瘤病理学》等4部乳腺专著,培养了1300余名专业人才,为推动乳腺癌诊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本成果被写入国际标准、国际专著及国内行业规范,使之得到更广泛推广应用的同时,扩大了国际影响,填补了国际本领域空白,为病理学科的发展和推进乳腺癌精准诊疗进程做出了贡献,显著降低患者的复发和死亡率和减低患者的身心和经济负担,节省国家开支,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社会效益显著,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做出了贡献,推动了学科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