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关于协会
    协会简介
    组织架构
    协会章程
    秘书处
  • 协会新闻
    协会新闻
    重要活动
  • 通知公告
  • 学术交流
    科研成果
    学术会议
  • 国际合作
  • 科普患教
    科普知识
    科普活动
    健康常识
    科普视频
    科普图文
  • 科技奖励
    奖励简介
    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历届获奖项目
    政策法规
    申报系统
    联系方式
  • 党建园地
    通知公告
    党建动态
    党章党规
    系列讲话
  • 会员服务
科普患教PATIENT EDUCATION
科普知识科普活动健康常识科普视频科普图文
首页/科普患教/科普知识
  • 守护颈前“蝴蝶”了解甲状腺癌血清学检测
    现代人健康体检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在被查出甲状腺结节后忧虑不已,担心会发展为甲状腺癌。近年来,甲状腺癌已成为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偏爱女性,在过去30年中,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显著增加。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同样增长迅速,已跃居第3位常见的恶性肿瘤[1].  1.甲状腺癌的四大类型甲状腺癌并非单一疾病,根据病理类型主要分为四种[2]:1.1乳头状癌:约占所有甲状腺癌的85%,恶性程度相对较低、预后较好。1.2滤泡状癌:恶性程度高于乳头状癌,可能通过血液转移至肺或骨骼。1.3髓样癌:约占4-5%,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恶性程度较高,约15%的患者会出现远处转移。1.4未分化癌:发病率低(仅占1%-2%),但恶性程度极高,多见于70岁以上老年患者。2.五大预警信号甲状腺癌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需要提高警惕:2.1颈部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不随吞咽移动;肿块直径>1cm、触感坚硬如鼻尖需特别注意。2.2声音改变:持续性嘶哑超过2周、发声易疲劳、音调降低。2.3压迫症状:呼吸或吞咽困难(夜间憋醒≥3次/周、爬2层楼即气促)、颈部疼痛。2.4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可能伴有面部潮红、心动过速等。2.5内分泌紊乱:出现腹泻、食欲增加但体重下降、面色潮红等。3.常用诊断方法甲状腺癌的诊断需要多种方法相结合:3.1超声检查:是评估甲状腺癌的首选方法,无创、便捷且廉价。医生会根据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对结节进行分类,帮助评估恶性风险。3.2细针穿刺活检(FNAB):是诊断甲状腺癌的“金标准”,通过提取结节细胞进行病理检查,准确率高,创伤小。3.3其他影像学检查:CT或MRI检查在评估肿瘤范围、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以及淋巴结转移(尤其是中央区或上纵隔)方面具有优势,对术前制定方案有重要意义。3.4血清学检查在甲状腺癌的诊断、治疗决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3.4.1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通过cAMP/PKA和NF-κB等通路促进炎症,驱动甲状腺细胞异常增殖。甲状腺肿瘤患者如 TSH 水平低于正常,其结节为恶性的比例低于TSH水平正常或升高者。3.4.2游离甲状腺素(FT4):高水平FT4可能反映TSH受体刺激抗体存在,激活促瘤信号。其检测敏感性最高(89.9%)[3]。3.4.3甲状腺球蛋白(Tg):Tg是甲状腺产生的特异性蛋白,但血清Tg测定对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缺乏特异性价值。血清Tg变化是判别患者是否出现肿瘤复发的重要手段,可将血清Tg用于监测DTC术后的复发和转移。3.4.4血清降钙素 (CTn) :髓样癌特异性指标 >100pg/ml高度提示髓样癌。3.4.5 CEA (联合降钙素): 辅助诊断髓样癌特异性提升至92%。3.4.6泛免疫炎症值 (PIV) 反映肿瘤相关炎症状态 敏感性73.4%, 特异性64.1%, OR=1.003。研究显示[3],将TSH、FT4、Tg和PIV等指标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AUC)可达0.860,敏感性86.2%,特异性77.2%,为甲状腺癌无创诊断提供了高性价比的方案。4、血清学检测在甲状腺癌的术后随访中的应用2025版CACA指南[4]推荐DTC(甲状腺分化癌)术后随访应常规检测Tg和TgAb,Tg和TgAb变化是判断肿瘤残留或复发的重要指标,可综合考虑初始复发风险分层和动态疗效评估等情况,个体化制定随访频率。在全甲状腺切除术后未行131I治疗以及未完全切除甲状腺的DTC患者随访中,也应定期检测血清Tg和TgAb水平,对Tg或TgAb有持续升高趋势者,应考虑肿瘤进展的可能性,需结合颈部超声等其他检查进一步评估。血清Ctn是MTC(甲状腺髓样癌)的特异性标志物。CACA指南推荐MTC初次手术后3个月检测血清Ctn及CEA水平,评估手术疗效。术后Ctn和CEA高于正常范围的MTC患者,应进行影像学检查积极寻找持续或复发病灶。定期体检是守护甲状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建议成年人每年进行一次甲状腺超声检查,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放射线接触史者)更应提高筛查频率。若发现颈部无故肿大、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症状,请及时就医排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应对甲状腺癌最有效的方式。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远离辐射环境,合理控制碘摄入,保持乐观心态,共同守护颈前"蝴蝶"的健康!参考文献[1] Han B, Zheng R, Zeng H,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22[J]. J Natl Cancer Cent, 2024, 4(1):47-53. doi:10.1016/j.jncc.2024.01.006.[2] 刘志艳, 刘书佚, 王馨培, 等. 第5版WHO甲状腺滤泡源性肿瘤分类解读[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3, 52(1): 7-12.[3] Yicheng Wen et al. Diagnostic value of thyroid-related serological indicators and pan-immune-inflammation value for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J].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25, : 1662638-1662638.[4] 苏艳军,彭颖,董治中,等.2025版《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甲状腺癌》系统解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5,34(05):867-878. 
    09-22
    2025
  • 肺癌标志物全解析:从检测到诊疗的精准导航
    一、肺癌标志物:肿瘤诊疗的“隐形哨兵”肺癌作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已超100万。因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达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20%。而肿瘤标志物作为肿瘤细胞异常合成的生物活性物质,能为肺癌的早期预警、分型诊断、疗效评估提供关键依据,被称为肿瘤诊疗的“隐形哨兵”。肺癌标志物按检测目标可分为蛋白类、基因类等,不同类型标志物在临床中承担着不同角色。根据《中国人群肺癌血清标志物临床应用及参考区间建立规范化流程专家共识》[1],单一标志物诊断准确率有限,临床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组合检测方案,以提升诊断效能。二、核心标志物图谱:精准匹配肺癌类型(一)血清蛋白标志物:常规筛查的“主力军”1.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核心标志物NSCLC占肺癌总数的80%以上,其标志物组合具有明确的组织特异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对鳞癌的特异性可达83%,治疗后持续升高往往提示肿瘤复发[2]。癌胚抗原(CEA)则在腺癌中更为敏感[3],联合CYFRA21-1检测可使NSCLC早期诊断准确率提升至69%。鳞状细胞糖类抗原(SCC)作为鳞癌专属标志物,其浓度与肿瘤分期正相关,基线水平超过2.5ng/mL的患者预后显著较差[4]。2. 小细胞肺癌(SCLC)特异性标志物SCLC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其诊断的“黄金搭档”。ProGRP对SCLC的特异性达95%,且能早于影像学3-6个月提示复发[5]。血清 NSE 水平升高的患者具有显著更短的 PFS 和 OS。NSE 水平既是 EGFR-TKI 治疗的预测指标,也是 EGFR 突变 NSCLC 患者的预后指标[6]。(二)基因标志物:靶向治疗的“导航仪”2025.V1版NCCN非小细胞肺癌指南新增多项基因检测靶点,推动肺癌治疗进入精准时代。指南明确要求,腺癌、大细胞癌患者需常规检测EGFR、ALK、KRAS等11类基因变异,鳞状细胞癌患者也应考虑相关检测[7]。1. 新增靶点临床价值:NRG1基因融合患者可选用zenocutuzumab-zbco治疗,HER2阳性IHC3+患者推荐使用德曲妥珠单抗,FGFR变异患者则新增厄达替尼这一治疗选择。2. 检测技术规范:指南强调组织与血浆检测可同步或先后进行,一种方法阴性时需用另一种方法补充检测,确保不遗漏可靶向的驱动突变。三、临床应用场景:从筛查到复发监测全覆盖(一)早期筛查:高危人群的“防护网”以下人群需定期进行肺癌标志物检测:癌症高发地区居民、有恶性肿瘤家族史者、长期吸烟者、职业暴露于有毒有害物质者,以及患有肺结节等癌前病变者。肺癌七项抗体谱与低剂量CT联合检测,可将早期检出率提高至76.8%,较单一检测手段提升28个百分点[8]。(二)疗效与预后评估:治疗效果的“晴雨表”治疗前标志物浓度是重要的预后预测因子。研究显示,CEA基线水平超过5ng/mL的NSCLC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增加3.2倍;而治疗后标志物浓度下降幅度超过50%,提示治疗应答良好。NCCN指南要求,治疗期间需每6-8周监测标志物动态变化,进展期患者可缩短至每3个月一次。(三)复发监测:术后管理的“警报器”术后患者若出现标志物持续升高,需高度警惕复发可能。例如SCLC患者术后ProGRP连续两次升高,即使影像学无异常,也应进行全身排查。专家共识建议,复发监测应优先选择同一家医疗机构进行检测,避免因检测方法差异导致误判。四、技术突破与未来展望当前肺癌标志物检测正朝着“更快、更准、更便捷”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与液体活检技术的融合更带来革命性变化。液体活检的优势在于无创、易获取、反映肿瘤的整体状态,并允许实时监测。目前,液体活检主要包括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 DNA、外泌体、microRNA、循环 RNA、肿瘤血小板和肿瘤内皮细胞[9]。对早期肺癌患者的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进行下一代测序(NGS),以识别与肺癌相关的基因突变。通过对肺癌患者 CTC 进行 NGS 分析,发现超过 50%的患者携带四种常见的突变基因(Notch1、IGF2、EGFR 和 PTCH1)[10]。未来液体活检技术有望在肺癌的早期诊断、精准用药、动态监测和预后评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参考文献[1] ASSOCIATION T B C O C A. 中国人群肺癌血清标志物临床应用及参考区间建立规范化流程专家共识 %J 中国肿瘤临床 [J]. 2021, 48(22): 1135-40.[2] 支修益, 石远凯, 于金明. 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 %J 中华肿瘤杂志 [J]. 2015, 37(01): 67-78.[3] LEE D S, KIM S J, KANG J H, et al. Serum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Levels and the Risk of Whole-body Metastatic Potential in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 Journal of Cancer, 2014, 5(8): 663-9.[4] 沈立松, 周韵斓, 尚红, et al.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建议 %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J]. 2012, (02): 103-16.[5] STURGEON C.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umor marker use in the clinic [J]. Clinical chemistry, 2002, 48(8): 1151-9.[6] SUH K J, KEAM B, KIM M, et al. Serum Neuron-Specific Enolase Levels Predict the Efficacy of First-Lin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Harboring EGFR Mutations [J]. Clinical lung cancer, 2016, 17(4): 245-52.e1.[7] WOOD D E, KAZEROONI E A, ABERLE D R, et al. NCCN Guidelines® Insights: Lung Cancer Screening, Version 1.2025 [J].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 JNCCN, 2025, 23(1).[8] 赫捷, 李霓, 陈万青, et al. 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北京) %J 中国肿瘤 [J]. 2021, 30(02): 81-111.[9] LI W, LIU J B, HOU L K, et al. Liquid biopsy in lung cancer: significance in diagnostics, prediction, and treatment monitoring [J]. Molecular cancer, 2022, 21(1): 25.[10] LIM M, PARK J, LOWE A C, et al. A lab-on-a-disc platform enables serial monitoring of individual CTCs associated with tumor progression during EGFR-targeted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NSCLC [J]. Theranostics, 2020, 10(12): 5181-94. 
    09-22
    2025
  • 小细胞肺癌:认识凶险的“双面”肺癌
    在肺癌这个庞大的家族中,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虽然只占所有肺癌病例的10%-15%,却以其侵袭性强、生长迅速、早期转移的特点,成为最令人警惕的类型之一。它就像肺癌中的“急先锋”,需要我们格外重视和了解。一、核心特征:与吸烟高度相关:超过95%的小细胞肺癌患者有吸烟史,是吸烟导致肺癌的“典型代表”。吸烟量越大、时间越长,风险越高。生长与扩散极快:癌细胞体积小、分裂快,肿瘤常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且早期(甚至在确诊时)就常发生广泛转移,尤其容易扩散到脑、肝、骨和肾上腺。“双面”表现:根据肿瘤扩散范围分为:局限期:肿瘤局限于一侧胸腔,能被包含在一个可耐受的放射治疗野内(约占确诊患者的1/3)。广泛期:肿瘤已扩散到对侧肺、胸腔外器官或远处(约占确诊患者的2/3)。独特的“副肿瘤综合征”:肿瘤细胞有时会分泌类似激素的物质,导致身体出现与肿瘤原发部位或转移无关的全身症状,如: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导致低钠血症(血钠过低),引起乏力、恶心、头痛甚至抽搐。库欣综合征: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高血糖等。类癌综合征:面部潮红、腹泻等(相对少见)。兰伯特-伊顿综合征:肌肉无力(尤其近端肌肉),与重症肌无力类似。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影响神经功能。二、常见症状:症状往往因肿瘤位置、大小和转移情况而异。常见包括:持续性咳嗽(可能带血)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胸痛声音嘶哑反复发作的肺炎或支气管炎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和食欲减退极度疲劳面部或颈部肿胀(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副肿瘤综合征引起的相关症状(如上所述)转移引起的症状(如头痛、骨痛、黄疸等)三、诊断方法:影像学检查:胸部X光片是初筛,低剂量螺旋CT扫描是更敏感的筛查和诊断工具。PET-CT扫描对于评估全身转移情况至关重要。脑部MRI是排查脑转移的金标准。病理活检:确诊的金标准。可通过支气管镜活检、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淋巴结活检、甚至转移灶活检等方式获取组织样本,在显微镜下明确小细胞癌的诊断。分期检查:综合影像学(CT、PET-CT、脑MRI)和血液检查等结果,确定是局限期还是广泛期,这对治疗方案选择至关重要。四、治疗策略:治疗选择高度依赖分期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1.局限期:化疗联合胸部放疗:是基石。铂类(如顺铂或卡铂)联合依托泊苷是最常用化疗方案。放疗通常与化疗同步进行(同步放化疗),效果优于序贯治疗。预防性全脑放疗:由于小细胞肺癌极易脑转移,对治疗反应良好的局限期患者,常建议进行PCI,可显著降低脑转移风险并延长生存期。2.广泛期:化疗:铂类联合依托泊苷仍是主要方案。近年来,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阿替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斯鲁利单抗)已成为一线治疗新标准,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期。放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如骨转移疼痛、脑转移、上腔静脉阻塞或肺部原发灶引起的阻塞/出血等。对化疗反应极好且转移灶较少的患者,可能考虑胸部巩固放疗。脑部治疗:如果发生脑转移,根据转移灶数量、大小和症状,可选择全脑放疗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3.复发/难治性患者的治疗:选择有限,可能尝试拓扑替康、芦比替定等化疗药物,或参与新药临床试验。五、预后与生存率:小细胞肺癌的总体预后较差,主要原因是早期广泛转移和治疗后易复发。生存率与诊断时的分期密切相关:局限期:经过积极治疗(同步放化疗+PCI),5年生存率大约在20%-25%。广泛期:即使采用最新的化疗+免疫治疗,5年生存率仍然很低,平均总生存期约12-16个月。仅有极少数患者能长期生存。六、预防与早筛:戒烟!戒烟!戒烟!这是预防小细胞肺癌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远离二手烟同样关键。早筛:目前尚无广泛推荐的针对小细胞肺癌的特异性筛查项目。但对于长期大量吸烟的高危人群,低剂量螺旋CT筛查被证明可以降低总体肺癌的死亡率,可能有助于发现早期的小细胞肺癌或其他类型肺癌。有症状应及时就医。总之,面对小细胞肺癌,了解是应对的第一步。戒烟永远不晚,积极治疗带来希望。如有疑虑或相关症状,请务必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临床检验专委会供稿 
    08-11
    2025
  • 关于结直肠癌这些“肠”识想让你知道
    提到癌症,很多人会想到肺癌、胃癌,但你知道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4年数据,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已攀升至恶性肿瘤第二位!它就像潜伏在肠道里的“沉默杀手”,早期症状不明显,即使出现轻微的腹胀、便血、不规则腹泻等表现,也常常被误认为是痔疮、胃肠炎等小问题,“忍一忍就过去了”成了不少人的心理安慰剂,发现时往往已是中晚期。好消息是,结直肠癌可防可治,早期发现治愈率极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结直肠癌及其筛查技术。1、结直肠癌究竟离我们有多近?根据《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我国2022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51.71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10.7%。结直肠癌死亡病例24.00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9.3%。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已经遥遥领先,占据癌症发病率的第二名。结直肠癌的发病趋势也逐渐呈现年轻化,传统认为肠癌高发于50岁以上人群,但近年来4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例如,2023年《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指出,我国青年肠癌患者占比已达12.5%,部分病例甚至出现在20-30岁年龄段。2、了解结直肠癌的分类与临床表现。2.1按解剖部位分类是最基础、最直观的对结直肠癌分类的方式,主要分为右半结肠癌和左半结肠癌。右半结肠癌: 包括盲肠、升结肠、近端横结肠(脾曲之前)。特点常表现为贫血、乏力、腹部肿块;肿瘤多呈隆起型(肿块型),病理以粘液腺癌、未分化癌相对多见。左半结肠癌:包括远端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特点常表现为便血、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肠梗阻(因肠腔较窄);肿瘤多呈浸润型(易导致肠腔狭窄)或溃疡型。腺癌更常见。2.2按照组织学分类结直肠癌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腺癌:占比最高(约95%),根据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腺癌,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黏液腺癌:约占10%-15%,癌细胞分泌大量黏液,形成黏液湖,预后较差。印戒细胞癌:癌细胞形态类似“戒指”,侵袭性强,易转移,预后差。未分化癌:分化极低,缺乏明确腺体结构,恶性程度最高。其他罕见类型:如鳞状细胞癌、腺鳞癌等,临床较少见。3、结直肠癌的侦查手段。3.1金标准 - 结肠镜检查:优点:能够直观准确的发现微小息肉和早期癌变,并可在检查过程中直接切除息肉(活检或治疗),是诊断的金标准。缺点:属于侵入性检查,需要严格的肠道准备(清肠),检查过程可能有不适(可选择无痛麻醉),费用相对较高,有一定并发症风险(如穿孔、出血,但概率很低)。适用:筛查(尤其高危人群)、诊断、治疗(息肉切除)。3.2 粪便潜血试验:优点:无创、简便、经济。是人群筛查最常用的初筛方法。缺点:准确性有限。可能出现假阳性(痔疮、胃溃疡等出血也会阳性)和假阴性(肿瘤不一定持续出血)[1]。阳性结果需进一步做肠镜确诊。无法定位病变。适用:大规模人群初筛。3.3 肿瘤标志物检测:临床上用于检测结直肠癌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糖类抗原 125(CA125)、细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 (CYRA211)[2]。研究发现血清 CA125、CA199、CEA 及CYFRA211 对于 CRC 敏感度分别为 70.65%、 68.48%、69.56%、72.83%, 将以上指标进行联合检测,发现其总体敏感度为 91.30%, 特异度93.47%[3]。优点:微创性检测手段,检测方便,经济负担低,是临床上筛查结直肠癌最常用的检测方法。缺点:单项检测敏感性较低,临床上为提高诊断准确性,一般采取多项联合检测方式,从而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3.4 粪便DNA检测:DNA异常甲基化在结直肠早期病变中是一种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现象,在化学和生物学上比较稳定,可在包括粪便和血液在内的多种类型的生物样本中检测到,SEPT9、SDC2、SFRP2、TFPI2、VIM、NDRG4和BMP3等基因甲基化与结直肠癌发生有关,可作为检测结直肠癌的生物标志物。有研究表明,与单基因检测相比,多基因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80.8% vs. 57.8%)[4]。优点:无创、取样方便。对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检出灵敏度高,特异性也较好。缺点:费用较高。阳性结果仍需肠镜确诊。无法定位病变。对早期病变或微小息肉的检出率仍不如肠镜。适用:作为肠镜的替代或补充筛查手段(尤其不愿或不能做肠镜者)。4、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自我评分表(总分≧4分,即为高风险人群)5、预防结直肠癌,我们能做什么?5.1核心策略:定期筛查!这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最有效的手段!强烈建议一般风险人群从45岁开始筛查。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需更早、更频繁筛查。5.2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少吃红肉(猪牛羊)和加工肉类(香肠、火腿、培根),限制高脂高糖食物。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尤其腹型肥胖)。坚持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都是明确的致癌因素。谨慎使用药物:长期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对部分高危人群有预防作用,但需在医生严格评估风险和获益后进行,切勿自行服用。结直肠癌虽凶猛,但并非不可战胜。关键在于提高意识、重视筛查、积极预防!不要因为害怕或忽视而错过最佳时机。记住:早筛早诊早治,是守护肠道健康、战胜结直肠癌最有力的武器! [1] 王杰 , 侯明星 , 程海东 , 等 . 基于多靶点粪便 FIT-DNA 联合检测技术的结直肠癌早筛应用研究 [J]. 肿瘤防治研究 ,2024,51(7):578-582.[2] 杨创杰 . 血脂水平与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1):6-7.[3] 喻茂文 .CYFRA-21、CA125、CA19-9、CEA 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的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8,25(6):907-910[4]  GACHABAYOV M,LEBOVICS E,ROJAS A,et al.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tool DNA methylation tests in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olorectal Disease,2021,23(5):1030-1042.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临床检验专委会供稿
    08-11
    2025
  • 乳腺癌肿瘤标志物:诊断与治疗的“指路明灯”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对于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肿瘤标志物作为检测和监测乳腺癌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可以辅助诊断、评估治疗效果,还能预测疾病复发,为乳腺癌的全程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什么是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细胞合成、分泌或释放的物质,或者是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物质。这些标志物可以通过血液、组织或其他体液检测到,广泛应用于肿瘤的筛查、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应具有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能够早期发现肿瘤,并准确反映肿瘤的负荷和生物学行为。常见的乳腺癌肿瘤标志物1. CA 15-3CA 15-3是乳腺癌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之一,主要用于监测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反应和疾病复发。研究表明,CA 15-3水平的升高与肿瘤负荷增加密切相关,尤其在晚期乳腺癌患者中,其敏感性较高。然而,CA 15-3在早期乳腺癌中的敏感性较低,因此不推荐作为筛查工具。在临床实践中,CA 15-3水平的变化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若治疗后CA 15-3水平显著下降,则提示治疗有效;若水平持续升高,则可能提示肿瘤复发或进展[1]。2. CEA(癌胚抗原)CEA是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也可用于乳腺癌的监测。其水平升高可能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但单独使用CEA的特异性较低,通常与CA 15-3联合使用,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在乳腺癌患者中,CEA水平的升高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不良相关[2]。3. HER2/neuHER2/neu基因过表达是乳腺癌的一个重要分子标志物,约20%的乳腺癌患者存在HER2过表达。HER2阳性乳腺癌具有侵袭性强、预后差的特点,但同时也为靶向治疗提供了依据。检测HER2状态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目前,针对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有多种靶向治疗药物可供选择,如曲妥珠单抗(赫赛汀)等[3]。4. Ki-67Ki-67是一种细胞增殖标志物,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可用于评估乳腺癌的预后。Ki-67指数越高,提示肿瘤细胞增殖越活跃,预后越差。此外,Ki-67还可用于指导内分泌治疗。在临床实践中,Ki-67指数常用于评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并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4]。新兴标志物与多组学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兴标志物和检测技术被应用于乳腺癌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例如,cfDNA(循环游离DNA)片段组学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手段,已被证明在乳腺癌早期筛查和治疗反应评估中具有巨大潜力。cfDNA片段组学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相关DNA片段,能够早期发现肿瘤的存在,并实时监测肿瘤的动态变化[5]。此外,基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多组学技术整合,有望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多组学技术通过综合分析肿瘤的基因、蛋白质和代谢产物,能够全面揭示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为精准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肿瘤标志物在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随访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辅助诊断:虽然肿瘤标志物不能单独用于确诊乳腺癌,但结合影像学检查和病理诊断,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例如,CA 15-3和CEA的联合检测可提高晚期乳腺癌的诊断敏感性。治疗监测:通过动态监测肿瘤标志物水平,可及时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例如,治疗过程中CA 15-3水平的变化可用于评估治疗反应,若水平持续升高,则提示需要调整治疗策略。预后评估:某些标志物如Ki-67、HER2等可作为预后指标,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例如,Ki-67指数高的患者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治疗,而HER2阳性的患者则可选择靶向治疗。总结乳腺癌肿瘤标志物是现代医学诊断和治疗乳腺癌的重要工具。从传统的CA 15-3、CEA到新兴的cfDNA片段组学,再到基于多组学技术的综合检测,肿瘤标志物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检测技术也日益精准。然而,目前仍没有一种标志物能够完全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多种标志物联合使用,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有望发现更多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标志物,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同时,多组学技术的整合应用也将为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推动乳腺癌治疗进入更加精准、高效的阶段。参考文献[1] Lopez-Gonzalez L, Sanchez Cendra A, Sanchez Cendra C, et al. Exploring Biomarkers in Breast Cancer: Hallmarks of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in Clinical Practice. Medicina (Kaunas). 2024;60(1):168. Published 2024 Jan 17. doi:10.3390/medicina60010168[2] Asef A, Mortaz E, Jamaati H, Velayati A. Immunologic Role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nd Exosom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ystic Fibrosis. Tanaffos. 2018;17(2):66-72.[3] Iotti, V., Ravaioli, S., Vacondio, R. et al. Contrast-enhanced spectral mammography in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monitoring: a comparison with bre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reast Cancer Res 19, 106 (2017). https://doi.org/10.1186/s13058-017-0899-1[4] Yerushalmi R, Woods R, Ravdin PM, Hayes MM, Gelmon KA. Ki67 in breast cancer: prognostic and predictive potential. Lancet Oncol. 2010 Feb;11(2):174-83. doi: 10.1016/S1470-2045(09)70262-1. PMID: 20152769.[5] Liu J, Li Y, Tang W, et al. Cell-free DNA Fragmentomics Assay to Discriminate the Malignancy of Breast Nodules and Evaluate Treatment Response. Genomics Proteomics Bioinformatics. Published online April 4, 2025. doi:10.1093/gpbjnl/qzaf028
    05-09
    2025
  • 胰腺癌肿瘤标志物:从传统到前沿的突破性进展
    胰腺癌因其早期症状隐匿、恶性程度高且易转移的特点,被称为“癌中之王”。根据2025年最新数据,全球胰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仍不足10% [1]。肿瘤标志物作为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监测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系统梳理传统标志物、新型生物分子标志物及液体活检技术的最新成果,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潜力。一、经典肿瘤标志物的临床价值与局限1. CA19-9:黄金标志物的双刃剑作为最广泛使用的胰腺癌血清标志物,CA19-9(糖类抗原19-9)对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诊断敏感性达85%-95%,但其特异性仅70%-80%。临床研究发现,当CA19-9>240 U/mL时,患者肝转移风险增加3倍,生存期缩短40%。然而,约10%的Lewis抗原阴性患者无法表达CA19-9,这类患者肿瘤恶性程度更高,中位生存期仅8.2个月[2]。此外,胆道梗阻、胰腺炎等良性疾病也会导致其假阳性升高[3]。2. CEA与PIVKA-II:联合检测的增效作用癌胚抗原(CEA)虽在多种癌症中表达,但其与CA19-9联合检测可将诊断敏感性提升至94.59%。2025年湖南癌症医院的研究显示,CA19-9、CEA和PIVKA-II(维生素K拮抗剂诱导蛋白)三联检测的AUC值达0.903,显著优于单一标志物[3]。PIVKA-II的加入尤其有助于鉴别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其异常升高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二、突破传统局限:新型分子标志物的崛起1. 液体活检技术的革命性进展(1)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复旦大学团队开发的单链建库测序技术(SLHC-seq),将早期胰腺癌患者血液中KRAS突变检出率从50%提升至70%。该技术通过捕捉ctDNA短片段,可识别直径<2 cm的肿瘤[4]。梅奥诊所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血浆KRAS突变ctDNA阳性患者的转移风险增加2.8倍,生存期缩短60%[5]。(2)mRNA标志物组合首尔国立大学开发的HELP-15模型包含15种mRNA标志物,在可切除胰腺癌(RPC)诊断中AUC达0.968,对CA19-9阴性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提升47%[6]。该模型通过机器学习整合了TFF1、CLDN4等基因表达特征,用于胰腺癌的早期检测。2. 非编码RNA的调控网络(1)circRNA的“分子海绵”效应哈尔滨医科大学发现的hsa_circ_0001846通过吸附miR-204-3p上调KRAS表达,促进肿瘤增殖。临床数据显示,该circRNA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是正常组织的4.2倍,且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7]。(2)miRNA的级联调控汕头大学团队揭示miR-485-3p/MELK级联通过PI3K/Akt通路驱动肿瘤进展。MELK高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2%,而miR-485-3p过表达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使裸鼠模型肿瘤体积缩小58% [8]。三、精准诊疗新靶点:从诊断到治疗的转化1. 免疫微环境标志物厦门大学发现的RNA解旋酶DDX60在肿瘤组织中表达量较正常组织高2.1倍,其通过调控MCM家族基因加速细胞周期进程。临床试验显示,靶向药物JW-7-52-1对DDX60高表达患者的IC50降低67%,联合Dabrafenib可增强化疗敏感性[9]。2. 化疗敏感性预测标志物瑞金医院团队通过蛋白质组学筛选出NDUFB8和CEMIP2,能准确预测化疗反应。NDUFB8低表达患者对吉西他滨的客观缓解率提高3.2倍,而CEMIP2阳性患者更适合FOLFIRINOX方案[10]。这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筛选出预测胰腺癌化疗敏感性的蛋白标志物,有望改善胰腺癌治疗总体生存率。四、未来方向:多组学整合与人工智能1. 多模态液体活检2025年《柳叶刀》子刊推荐的“CA19-9 + ctDNA + 外泌体”联合检测策略,可将早期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7%。外泌体中KRAS突变与TP53缺失的组合,对Ⅰ期胰腺癌的检出灵敏度达82% [5]。2. AI驱动的标志物筛选基于深度学习的生物标志物发现平台(如DeepPhos)已能预测磷酸化蛋白的功能位点,为开发新型标志物提供新思路。南京鼓楼医院利用AI模型分析糖蛋白组数据,成功鉴定CD44作为CA19-9阴性PDAC的特异性标志物,其PET-CT成像靶本比达6.8:12 [2]。结语胰腺癌标志物的研究正从单一蛋白检测迈向多组学整合的新时代。液体活检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有望突破早期诊断瓶颈。未来,基于标志物的个体化治疗将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正如2025年《Nature Medicine》社论所言:“标志物驱动的精准医疗,正将‘癌中之王’推向可防可控的新阶段”。参考文献1. Stefanoudakis D, Frountzas M, Michalopoulos NV, Schizas D, Theodorou D, Toutouzas KG. Emerging Tumor Biomarkers in Pancreatic Cancer and Their Clinical Implications. Current Issues in Molecular Biology. 2025; 47(5):347. https://doi.org/10.3390/cimb470503472. Tang J, Li X, Tang N, et al. CD44 identified as a diagnostic biomarker for highly malignant CA19-9 negative pancreatic cancer. Cancer Lett. 2025;622:217713. doi:10.1016/j.canlet.2025.2177133. Wang M, Bu H, Luo W, et al. CA19-9, CEA and PIVKA-Ⅱ as a novel panel of serum markers for diagnosis of pancreatic cancer. Clin Biochem. 2025;137:110902. doi:10.1016/j.clinbiochem.2025.1109024. Liu X, Liu L, Ji Y, et al. Enrichment of short mutant cell-free DNA fragments enhanced detection of pancreatic cancer. EBioMedicine. 2019;41:345-356. doi:10.1016/j.ebiom.2019.02.010s5. Leiting JL, Alva-Ruiz R, Yonkus JA, et al. Molecular KRAS ctDNA Predicts Metastases and Survival in Pancreatic Cancer: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n Surg Oncol. 2025;32(6):4453-4463. doi:10.1245/s10434-025-17036-y6. Lee JC, Kang SW, Sim EJ, et al. Novel mRNA biomarker-based liquid biopsy for the detection of resectable pancreatic cancer. BMC Cancer. 2025;25(1):762. Published 2025 Apr 23. doi:10.1186/s12885-025-14124-w7. Ma X, Zhang H, Wang L, et al. Circular RNA hsa_circ_0001846 facilitates the malignant behaviors of pancreatic cancer by sponging miR-204-3p and upregulating KRAS expression. Cell Death Discov. 2023;9(1):448. Published 2023 Dec 11. doi:10.1038/s41420-023-01733-28. Huang Y, Yang T, Yang C, Tang B, Su B, Yang X. MiR-485-3p/MELK cascade mediates tumor progression in pancreatic cancer. Sci Rep. 2025;15(1):17870. Published 2025 May 22. doi:10.1038/s41598-025-02586-89. Zhang D, Zhang E, Cai Y, et al. Deciphering the potential ability of DExD/H-box helicase 60 (DDX60) on the proliferation,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biomarker in pancreatic cancer: a research based on silico, RNA-seq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 Hereditas. 2025;162(1):6. Published 2025 Jan 22. doi:10.1186/s41065-024-00361-910. Jiang L, Qin J, Dai Y, et al.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n biomarkers of response in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Nat Med. 2024;30(3):749-761. doi:10.1038/s41591-023-02790-x
    06-06
    2025
  • 鼻咽癌筛查技术解析:早期发现的关键手段
    鼻咽癌(NPC)是我国南方地区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据流行病学数据资料显示,我国属于鼻咽癌高发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 80% 的鼻咽癌病例位于我国的两广、福建、湖南和贵州等地区[1]。因其早期症状隐匿,常被误认为“鼻炎”或“上火”,科学筛查技术就成为提高鼻咽癌治愈率的关键。一、EB病毒血清学检测:追踪NPC“潜伏者”。鼻咽癌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EB病毒的持续感染、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所导致。因此通过检测EB病毒感染的相关指标,对提高鼻咽癌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目前EB病毒感染后常对EB 病毒壳抗原lgA(VCA-lgA)、EB病毒核抗原IgA(EBNA-IgA)和EB病毒Zta蛋白lgA的相应抗体进行检测。1、VCA-lgA抗体VCA-lgA抗体是目前鼻咽癌早期筛查中较为常用的项目。VCA 为结构蛋白,可在宿主体内终生存在,有助于早期诊断鼻咽癌[2]。凡抗体阳性者均应定期随访观察 VCA,如果抗体滴度持续增高,应警惕鼻咽癌的存在。2、EBNA-IgA抗体EBNA-IgA抗体属于抗 EB 病毒类核抗原抗体,其作为一种蛋白,能够有效维持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潜伏感染,并可在较大程度上反映EB 病毒在机体中的活动状况[3]。它的出现较VCA-IgA晚,但是对于鼻咽癌的诊断的特异性会更高。VCA-IgA和EBNA-IgA双抗体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鼻咽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增强检测阳性的有效性,更能有效地提高 EB 病毒血清学检测在鼻咽癌诊断中的价值。3、EB病毒Zta蛋白lgA抗体EB病毒Zta蛋白lgA抗体是一个较新的指标,Zta蛋白是由EB病毒的BZLF1基因编码,它在EB病毒从潜伏感染转变为溶解性感染的早期时相中表达,是调节病毒从潜伏状态进入复制状态的关键因素,Zta蛋白IgA抗体检测为阳性,提示患者患鼻咽癌的风险增加,同样是一个对早期筛查有意义的指标[4]。二、电子鼻咽镜检查:直视病灶的“高清探头”电子鼻咽镜能直接观察鼻咽部黏膜变化,其优点是图像清晰度高,可发现微小病变,看清鼻咽部、会厌、声带、下咽部等的病变。检查基本无痛苦,并可在镜下进行鼻咽部、咽部疾病的活检、治疗等。三、病理活检:确诊的“金标准”。通过获取鼻咽部的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分析,以确定肿瘤的性质和类型。病理组织检查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到癌细胞的结构,还能通过特定的标志物帮助确定肿瘤的类型,是确诊鼻咽癌的可靠方法。四、警惕以下症状,尽早就医。1、回吸性涕血(鼻涕中带血丝)  2、单侧耳鸣或听力下降  3、无痛性颈部淋巴结肿大  4、持续性鼻塞或头痛鼻咽癌早期治愈率可达90%以上,但晚期生存率显著下降。科学筛查技术的进步为早诊早治提供了有力保障。[参考文献][1]杜云,张超,冯瑞梅,等.鼻咽癌的流行病学进展[J].广西医科大学报,2024,41(09):1237-1246.DOI:10.16190/j.cnki.45-1211/r.2024.09.002.[2]Han G, Liu D, Gan H,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dosimetric feasibility of hippocampal sparing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J].PLoS One, 2014,9(2):e90007.[3]覃卫洪.EB病毒NA1-IgA联合VCA-IgA检测对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效能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4,22(35):82-86.DOI:10.14033/j.cnki.cfmr.2024.35.021.[4]王军,薛思为.EB病毒NA、ZTA、VCA三种抗体检测分析[J].智慧健康,2021,7(24):1-3.DOI:10.19335/j.cnki.2096-1219.2021.24.001. 
    05-09
    2025
  • 食管癌患者术后康复指导
    陈传贵 天津市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是全球食管癌的高发地区,而食管癌的治疗仍然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食管癌手术不仅仅是食管病变的切除,还包括胃大部分切除,再行胃代食管的消化道重建术,这将造成患者消化道功能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于食管癌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这将对患者的生理、心理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很多患者术前行新辅助治疗、术后还涉及到放化疗等辅助治疗,这也对患者的术后康复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做好食管癌术后患者康复指导,特别是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 1、 饮食指导:文献报道,食管癌术后营养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其实,很多食管癌患者术前就存在营养问题,术后如果再摄入不足,发生营养不良,将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进食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吻合口的存在、术后放化疗和术后并发症的发。因此,指导患者术后进食是术后康复的首要任务。由于有吻合口的存在,食管癌术后进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流质、到半流质、再到普食的逐渐过渡,如术后1周可以进流质、术后十天可以进半流质、术后一个月可以逐渐恢复普食。患者进食遵循少吃多餐、细嚼慢咽的原则,一天6-8顿,餐后适当运动,睡前2小时不建议进食,防止反流。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为主,如蛋类、瘦肉、牛奶、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同时,粗细粮搭配,保证营养均衡。不建议吃过热、过硬的食物;同时,避免进食过快、过量。必须戒烟、戒酒。如果术后需要放化疗或术后发生吻合口瘘而影响进食,空肠造瘘管的保护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增加肠内营养来维持营养平衡;另外,也可以通过静脉营养进行补充,使患者快速恢复体能,但是静脉营养长期使用成本太高且有发生感染的风险。另外,定期监测体重也是营养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果体重下降,说明营养不足,得加强营养,保证体重稳定。2、 睡姿指导:食管癌术后,由于患者的贲门被切除了,患者平卧后容易引起胃内容物反流,从而引起呛咳,甚至因误吸而引起吸入性肺炎,危及生命。因此,食管癌术后如何预防反流也至关重要,如采用半卧位,抬高床头30°来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进食不要太饱、少量多餐、进食后适量运动、睡前不要进食,必要时口服胃复安或莫沙必利等胃肠动力药促进排空,以及睡前口服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从而减轻反流。3、 复诊指导:食管癌术后的复诊非常重要,应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病理,制定个体化的复诊方案,如肿瘤切干净了,术后病理无淋巴结转移,定期复查就行,通常是术后3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每半年复查一次;如肿瘤切干净了,但术后病理有淋巴结转移,患者必须行术后辅助化疗4-6个周期,然后再定期复查;如肿瘤切干净了,但术前进行过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术后病理有淋巴结阳性或肿瘤残留,术后继续辅助免疫治疗,同时定期复查;如肿瘤未切干净,术后得进一步放化疗治疗,再定期复查,等等。另外,如果患者再次出现进食困难、声音嘶哑、疼痛不适等症状,随时就诊,以早期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及时治疗。其实,术后2-3年是患者肿瘤复发、转移的高峰期,一定要重视复诊,早发现、早治疗,延长患者生命。4、心理指导:文献报道,精神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精神因素对人的免疫功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指导,教会患者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告诉患者情绪与疾病的发展关系,帮助患者正确的对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心理咨询可以改善焦虑和抑郁,特别是对于年轻的患者,请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有一定的必要性,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有利于预后。另外,加入患者互助团体,可以改善焦虑和抑郁。家属要积极加入护理培训,减轻患者的术后护理压力,增加患者快速康复的信心。5、 活动与休息:患者出院后一定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心情舒畅,做到劳逸结合,预防感冒。此外,患者要做适当的呼吸锻炼,如每日练习深呼吸、咳嗽,预防肺感染。活动要循序渐进,从散步开始,三个月内避免提重物或剧烈运动。身体康复后,体质好的患者可以适当参加非体力劳动工作,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有利用预后。6、伤口与管道护理:对于伤口的护理,保持清洁干燥,若伤口发红、渗液或患者发烧,应该立即就医,及时处理伤口感染。对于引流管或空肠造瘘管的护理,应该定期用酒精或碘伏消毒周围皮肤,更换纱布,防止感染,如有渗出、渗液,及时就医处理。由于提倡食管癌术后营养一百天的治疗方案,这样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因此,空肠营养管的护理非常重要,一定要保持管腔通畅、不要脱落、防止感染。7、 并发症的识别:出院后,如果患者突发高热、胸痛或呼吸困难,有可能是吻合口瘘的发生,应该及时就医,处理吻合口瘘。如出院后,患者吞咽困难加重或呕吐,首先应考虑吻合口疤痕狭窄的可能,其次考虑吻合口肿瘤复发的可能,通常术后2个月可以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如果发生吻合口狭窄,可以在胃镜下扩张;如果证实是肿瘤复发,可以考虑放化疗等治疗。另外,很多患者出院后有夜间呛咳、烧心感,通常是反流所致,建议调整睡姿,必要时辅助药物治疗,减轻反流。总之,食管癌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特别是术后康复治疗不能轻易忽视,否则将前功尽弃,应根据食管癌患者的病情、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术后康发治疗方案,这将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04-25
    2025
  • 别让生命因忽视“肺”气 血清学检查助力肺癌早筛与确诊
    肺癌,全称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起源于气管、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106.06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22.0%;我国肺癌死亡病例73.33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8.5%;新发及死亡人数均居我国恶性肿瘤之首。临床病理分型将肺癌划分为两大类:小细胞肺癌(SCLC)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SCLC源自神经内分泌细胞,是肺癌中极具侵袭性的类型,其五年生存率通常不超过百分之十五。NSCLC则涵盖了鳞癌与腺癌等主要亚型,相较于SCLC,其恶性程度较低,且治疗手段更加多样。目前早筛和诊断肺癌的方法较多,血清学检测具有安全、便捷等优点,可准确反映机体的生理及病理状态变化。一、血常规检测肺癌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健康水平,而淋巴细胞计数则低于健康水平。这是由于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肿瘤细胞能释放多种趋化因子,吸引中性粒细胞向肿瘤组织聚集 。同时,肿瘤细胞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会对淋巴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导致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肿瘤标志物主要由肿瘤细胞直接产生,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刺激反映也会产生该物质。通俗来讲,肿瘤细胞就像机体里闯入的“不速之客”,而肿瘤标志物则是这群“不速之客”留下的“蛛丝马迹”,在肿瘤发生的早期,肿瘤标志物在血清中的水平会异常升高,其动态变化可有效地反映肿瘤是否复发或转移。目前临床上常用于评估肺癌的肿瘤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片段 19(CYFRA21-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和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CEA是一种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广泛存在于多种癌组织中,包括大肠癌、胰腺癌、胃癌和肺癌等。 CEA的敏感性不高,在某些良性疾病中也可能升高。ProGRP和 NSE在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和监测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研究结果显示, NSE联合ProGRP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灵敏度达 88.1%,特异度达98.0% 。NSE 被认为是目前 SCLC 最有价值的 TM 之一。CYFRA21-1是一种细胞角蛋白的片段,特别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如肺鳞癌和肺腺癌,其水平升高与疾病的进展和预后相关,研究表明,CYFRA21-1诊断肺鳞癌的总体灵敏度为 72%,特异度为 94% 。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有效提升癌症的检出率。三、循环肿瘤DNA(ctDNA)甲基化检测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且稳定的表观遗传修饰形式,在癌症细胞中,DNA甲基化模式可能发生异常变化,这些异常的DNA甲基化变化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紧密相连。由于ctDNA是肿瘤细胞释放到血液循环中的DNA片段,检测这些ctDNA的甲基化状态,就如同获取了肿瘤细胞的“分子指纹”。研究发现,血液中的甲基化ctDNA作为肺癌早期诊断工具显示出潜力,总体而言,其诊断肺癌的总灵敏度约为46.9%,总特异度约为92.9% 。此外,ctDNA甲基化还可以作为肿瘤复发监测和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医疗服务。除了对肺癌的早期筛查以及诊断,对于肺癌的预防更是重中之重。肺癌预防牢记以下几点:1、戒烟:吸烟是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戒烟及避免吸入二手烟是预防肺癌的首要步骤。 2、职业防护:从事高风险职业的人群,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3、注意空气质量:关注室内空气质量,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 4、合理饮食:均衡饮食,多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高脂、高糖、高盐食品。 5、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但肺癌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去面对,用科学的方法预防,用坚定的信念战胜,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肺癌终将被战胜。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 年版)[EB/OL].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08-27.(2024-10-26). http://www.nhc.gov.cn/ylyjs/pqt/202408/1a667cc7e09a44678b951246691d0273.shtml.[2]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J]. 中华肿瘤杂志 , 2024, 46(9): 805-843. [3]张利改 , 唱凯 , 吴宇 , 等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亚群比值在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 2024, 45(14): 1675-1681, 1686. [4] 肖平 , 潘海 , 马晴 , 等 . 初诊Ⅳ期肺癌患者中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比值与营养不良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J]. 中国肺癌杂志 , 2024, 27(3): 193-198. [5]J G ,L Z ,K P , et al.[Diagnostic value of serum tumor markers CEA, CYFRA21-1, SCCAg, NSE and ProGRP for lung cancers of different pathological types].[J].Nan fang yi ke da xue xue bao = Journ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2022,42(6):886-891.[6]FUL,Wang R,Yin L,etal.DYFRA21-1 tests in the diagnosis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meta - analysis [ J ]. Int J Biol Markers,2019,34(3):251⁃261.[7]Borg M, Wen SWC,Anderssen RF,etal. Methylated circulatingtumor dna in blood as a tool fordiagnosing lung cancei: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ancers,2023,15(15):3959. 
    02-13
    2025
  • 肝癌:防治知识全了解
    一、肝癌概述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肝癌主要包括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指肝脏自身细胞发生的癌变,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和胆管细胞癌。继发性肝癌则是指其他器官的癌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肝脏。二、肝癌的流行病学肝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存在显著差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肝癌在亚洲和非洲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中国、印度和非洲的部分地区。在美国,肝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尤其是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中。三、肝癌的病因肝癌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肝癌的主要病因。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显著增加。2. 肝硬化:肝硬化是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约80%的肝癌患者伴有肝硬化。3. 代谢性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4. 其他因素:长期饮酒、黄曲霉毒素暴露、遗传因素等也与肝癌的发生有关。四、肝癌的症状与诊断肝癌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以下症状:1. 肝区疼痛:右上腹或中上腹持续性隐痛、钝痛或胀痛。2. 全身症状:乏力、消瘦、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3. 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4. 腹水:腹部膨胀,有液体积聚。肝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和MRI。血清学标志物中,甲胎蛋白(AFP)是最常用的指标,但其特异性有限。五、肝癌的治疗肝癌的治疗方法多样,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局部消融治疗、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1. 手术切除:是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适用于早期肝癌患者。2. 肝移植:适用于肝功能失代偿的肝癌患者。3. 局部消融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适用于小肝癌。4. 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方法。5. 靶向治疗:如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6. 免疫治疗:如阿特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等,已成为晚期肝癌的一线治疗方案。六、肝癌的预防肝癌的预防主要从病因入手,包括:1. 疫苗接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2. 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3. 生活方式干预:控制体重、减少饮酒、避免黄曲霉毒素暴露等。4. 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参考文献[1]Baecker A, Liu X, La Vecchia C, et al. Worldwide incidenc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ases attributable to major risk factors. Eur J Cancer Prev. 2018 May;27(3):205-12. [2]Huang DQ, El-Serag HB, Loomba R. Global epidemiology of NAFLD-related HCC: trends, predictions,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1 Apr;18(4):223-38.[3]Tsukuma H, Hiyama T, Tanaka S, et al. Risk factor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mo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 N Engl J Med. 1993 Jun 24;328(25):1797-801. [4]Yuan JM, Govindarajan S, Arakawa K, et al. Synergism of alcohol, diabetes, and viral hepatitis on the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blacks and whites in the U.S. Cancer. 2004 Sep 1;101(5):1009-17. [5]Edamoto Y, Hara A, Biernat W, et al. Alterations of RB1, p53 and Wnt pathway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associated with hepatitis C, hepatitis B and alcoholic liver cirrhosis. Int J Cancer. 2003 Sep 1;106(3):334-41. [6]Hassan MM, Spitz MR, Thomas MB,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family history of liver cancer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case-control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J Hepatol. 2009 Feb;50(2):334-41. [7]Erstad DJ, Fuchs BC, Tanabe KK. Molecular signature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step toward rationally designed cancer therapy. Cancer. 2018 Aug 1;124(15):3084-104. [8]Jicai Z, Zongtao Y, Jun L, et al. Persistent infec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s involved in high rate of p16 methylatio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ol Carcinog. 2006 Jul;45(7):530-6. [9]Lv X, Ye G, Zhang X, et al. p16 Methyl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ge, hepatic viruses infe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p16 expression had a poor survival: a systematic meta-analysis (PRISMA). Medicine (Baltimore). 2017 Sep;96(38):e8106. [10]Terrault NA, Lok ASF, McMahon BJ, et al. Update on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ASLD 2018 hepatitis B guidance. Clin Liver Dis (Hoboken). 2018 Aug 22;12(1):33-4. [11]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EASL 2017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J Hepatol. 2017 Aug;67(2):370-98.[1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ct sheets: hepatitis C. Jul 2023. [13]Colli A, Nadarevic T, Miletic D, et al. Abdominal ultrasound and alpha-foetoprotein for the dia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adul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21 Apr 15;(4):CD013346. [14]Gupta S, Bent S, Kohlwes J. Test characteristics of alpha-fetoprotein for detect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critical analysis. Ann Intern Med. 2003 Jul 1;139(1):46-50. [15]Nadarevic T, Giljaca V, Colli A, et al.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adul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21 Oct 6;(10):CD013362. [16]Tsurusaki M, Murakami T. Surgical and locoregional therapy of HCC: TACE. Liver Cancer. 2015 Sep;4(3):165-75.
    02-13
    2025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
    • 天津市抗癌协会
    • 地址:河西区体院北环湖西路
    • 天津市抗癌协会办公室电话:022-23340123转6000
    • 保护条款 版权所有(C) 津ICP备2021009822号 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2315号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