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1-23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和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及重症医学高峰论坛暨第四届肿瘤重症患者感染规范化防控新进展研讨会”在天津市隆重召开。 大会旨在提升肿瘤治疗不良反应及相关重症的救治能力,共开设1个主会场、4个分会场,涵盖肿瘤重症救治前沿、肿瘤重症感染防控、肿瘤免疫治疗严重不良反应、重症营养、重症护理等多个学术版块。数十名国内肿瘤重症医学界精英齐聚津门,来自全国各地及本市近五百名参会代表共享肿瘤防治盛宴,共谱健康中国华章。开幕式聚焦肿瘤重症 共襄学术盛会 开幕式由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吕扬主任和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夏睿主任担任主持。随后,天津市抗癌协会秘书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黄鼎智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常松教授,天津市医师学会第一第二届重症医学分会会长、天津市急救医学研究所所长王勇强教授,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彭民教授,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东浩教授分别致辞。 黄鼎智教授首先表达了对肿瘤重症医学医生的敬意。他表示,作为天津市抗癌协会秘书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和一名临床一线医生,今天与会有两个直观的感受。首先是肿瘤重症学科的发展,肿瘤重症医学专委会成立6年来,肿瘤医院ICU病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肿瘤治疗而言,重症医学发挥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其次是肿瘤冶疗相关不良反应已经得到临床广泛关注。在樊代明理事长提出的“评扶控护生”的理念指导下,天津市抗癌协会也成立了肿瘤不良反应专委会,旨在使临床各学科提升对肿瘤救治不良反应的认知,能够通过早期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甚至杜绝发生危重症状态,提高医疗效率和医疗质量。相信本次会议会推动肿瘤重症治疗的发展,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黄鼎智教授致辞 王常松教授随后致辞。他指出,此次大会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诞生地天津举办具有重要意义,并感谢主办方及王东浩教授的付出和贡献。王常松教授回忆,早在2016年,王东浩教授就提出肿瘤重症学在肿瘤救治全流程的必要性,肿瘤患者的特殊性也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肿瘤重症医学医护团队为肿瘤临床救治保驾护航。如今专委会已经成立六年,学科步入发展快车道,而且还成立了肿瘤治疗不良反应专委会,这些都离不开王东浩教授的付出与努力。▲王常松教授致辞 天津市医师学会第一第二届重症医学分会会长王勇强教授首先对大会隆重召开表示祝贺,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专家和同道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肿瘤重症医学的发展是适应肿瘤学的发展,肿瘤重症医学事业近年来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即便是在疫情肆虐的3年间,也克服困难坚持召开线下学术会议,目前已成为颇具特色的天津重症品牌会议。▲王勇强教授致辞 彭民教授在致辞中把自己的医生角色称为“肿瘤重症人”,因为肿瘤治疗必然会伴随着不良反应,有的就会出现重症,催生了肿瘤重症的发展,同时也对肿瘤重症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年来,肿瘤重症专委会与时俱进,促进了我国肿瘤重症治疗领域的发展,为肿瘤重症医学打下良好基础。最后,他期待在学术环节与各位同道相互学习切磋,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彭民教授致辞 王东浩教授指出,肿瘤重症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仅救治围手术期肿瘤重症到救治肿瘤各学科围治疗期重症患者,从被动接诊肿瘤危重症患者到建立肿瘤重症患者MDT诊疗模式,搭建肿瘤重症患者临床救治平台,建立计划内转入ICU模式,大幅度提高医疗效率确保医疗质量。更要适应当今的医疗模式,主动发挥肿瘤重症医学的学科特色,为肿瘤救治保驾护航。▲王东浩教授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正式进入学术报告环节,首先由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王勇强教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冉宇教授担任主持。▲王勇强教授与冉宇教授主持王常松:不应忽视免疫治疗引发的多器官不良反应 王常松教授首先带来的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多器官不良反应的报告。他指出,随着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广泛应用,免疫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irAEs)的发生率也水涨船高,虽然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和发病时间各异,临床可见肿瘤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多个脏器出现不良反应。对于irAEs引发的多器官损伤,王教授表示,我们应以整合医学理念,整体去评价肿瘤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从患者整体进行救治,同时也对当今的救治策略提出了思考和反思。虽然目前仍处在摸索阶段,证据较少,希望未来能够进行更大规模的RCT研究,明确多器官irAEs的管理细节。▲王常松教授做报告王东浩:早期ICU康复是实现肿瘤“双生”目标的有力支撑 王教授首先抛出一个问题,康复和重症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肿瘤治疗有其特殊性,恶性肿瘤作为需要持续治疗的慢性疾病,需要重新定义肿瘤重症患者的ICU救治终点,不能仅仅以存活为评价救治疗效的指标。而应将患者能否继续接受抗肿瘤治疗作为肿瘤重症患者ICU救治终点。基于此,在ICU内全面评估肿瘤重症患者,治疗更加广义的ICU获得性虚弱,将肢体康复治疗同ICU内优化镇痛镇静治疗,恰当营养治疗,早期抗凝治疗等等策略综合实施,使得患者全身心的康复,能够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有条件继续接受规律抗肿瘤治疗。▲王东浩教授做报告彭民:人工智能辅助贯穿重症抗感染的全程 彭民教授带来了《肿瘤重症感染与人工智能》的学术报告分享。肿瘤重症患者每天都面临着感染问题,有数据表明,50%以上的ICU患者存在感染,感染相关并发症为肿瘤患者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因此,如何更智能的管理重症感染,已经成为肿瘤抗感染治疗的一大热点问题。近几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经取得了长足发展。ICU就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每天每位患者身上都能获得大量的数据,包括患者的心率血压、输液量、尿量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度学习,模拟人类的学习行为,可以优化ICU的感染管理,及时和充分治疗,继而应用在抗感染的全疗程。除了机器影像阅片外,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区分处于“灰色地带”的临界感染和明确感染,提高感染诊断的准确性。机器学习还能用于药敏预测,常规的培养测试药敏需要3天时间,而机器学习只需要通过若干参数的计算即可,不仅成本低,结果也可以接受。此外,人工智能还能辅助指定抗生素的剂量和给药间隔,目前已经研发出了一系列软件,依据PK-PD为目标,制定合理的抗生素的剂量和给药间隔。但目前人工智能用于临床除了准确性的问题外,还有伦理、法律的问题,虽然可以贯穿ICU抗感染的全程,但仍需要更多的探索和验证工作。▲彭民教授做报告王宏志:降低CLABSI感染率,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随后,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宏志教授做了《肿瘤患者CLABSI预防和诊治策略》报告。首先,王教授阐述了CLABSI的定义,CLABSI全称为中心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即CLABSI指中央导管置入48h以上,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血流感染,且导管在感染日当天或前一天仍在使用。研究发现,28%急重症患者带有中心静脉导管,14%院内感染是血流感染,绝大多数的院内血流感染为CLABSI。随后,王教授详细介绍了肿瘤患者CLABSI的危险因素、肿瘤患者CLABSI的预防措施、CLABSI的诊断标准及治疗。预防措施包括使用抗菌药浸渍或者涂层的CVC导管、抗菌锁疗法、洗必泰敷料、消毒帽的使用等,其中抗菌锁相对高效和常用。肿瘤患者CLABSI的治疗可分为导管处理策略及全身经验性抗生素使用。临床进行导管处理时,需考虑保留导管或移除导管的情形,要避免不必要的拔除导管。CLABSI在肿瘤患者中发生率高,集束化管理(BUNDLE)是预防CLABSI有效措施,中央导管是否需要拔除应由临床医生作出合理决策。▲王宏志教授作报告 主旨报告第二环节由辽宁省肿瘤医院郑振教授和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医院高书健教授担任主持。▲郑振教授与高书健教授担任主持赵鹤龄:重症患者定期评估肾功能很必要,严防肾功能亢进 下半场由河北省人民医院赵鹤龄教授领衔,首先做了题为《肾功能亢进》的学术会议讲题报告。在重症病人的管理中,虽然我们通常关注急性肾损伤(AKI),但很少关注是否存在肾功能亢进(ARC);其实肾功能亢进患者的发生率较高,但临床医生却关注度不足。ARC是指肾脏的滤过活性高于正常生理状态预期的肾功能。对于重症患者,定期评估肾功能非常必要,建议在入院时至少进行一次肌酐清除率(CrCl)检查,尤其对于存在ARC风险的患者更应该谨慎评估。因此,赵教授带领我们回顾了肾功能亢进的定义、发生率、危险因素,并重点介绍了ARC患者如何调整抗生素剂量的方法。在重症患者临床应用抗生素治疗时,需要注意抗生素的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的影响,因此进行个体化治疗是至关重要的。此外,ARC患者持续注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增加抗生素暴露,比间歇或长时间输注更有效。▲赵鹤龄教授做报告胡振杰:脓毒症休克合并ARDS患者的液体复苏是门艺术 随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胡振杰教授做了题为《脓毒症休克合并ARDS,如何液体管理?》的演讲。报告从脓毒症休克、休克复苏与ARDS相互影响的病理生理以及脓毒症休克合并ARDS的液体复苏与管理两方面展开。胡教授首先回顾了ARDS的病生理基础,指出对于感染性休克和脓毒症休克,应立即开始复苏,因感染引起低灌注或脓毒症休克,基于复苏过程中感染性休克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初始3小时内应至少静脉输注晶体液30ml/Kg,并强调动态评估指导复苏,即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在初始复苏液体量方面,应考虑患者的容量状态和容量反应性,特别是在液体复苏中应注意反向复苏,避免过多的液体导致心输出量的增加。此外,休克复苏的最佳时间也是非常关键的,对于感染性休克合并ARDS的患者,还应根据休克的早期与否,以及是否存在绝对容量不足来进行应对。▲胡振杰教授做报告邢学忠:合并呼衰的肿瘤重症道阻且长 来自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邢学忠教授分享了《肿瘤患者合并呼吸衰竭的几个问题》。在过去15年中,肿瘤患者合并机械通气的病死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超过50%。所以肿瘤患者的机械通气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他提出了多个目前存在争议的问题,包括宏基因组测序对重症肺感染的诊断价值、免疫治疗的肺毒性、长期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时机、肿瘤压迫所致呼衰是否应紧急化疗等。此外,ECMO的应用以及急诊化疗等技术对呼衰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合并呼衰的肿瘤重症道阻且长,需要临床专家的共同努力、经验共享,为肿瘤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邢学忠教授做报告崔克亮:简洁而不简单的动脉血压数值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崔克亮教授带来的《动脉血压:简洁而不简单》。崔教授指出,虽然动脉血压是ICU中熟悉的指标,但它的解读与处理并不简单。崔教授通过两个小病例形象的展示了平均动脉压(MAP)能够在较大的动脉中保持相对稳定,更具有临床指导用药意义;而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脉压变异性(PPV)影像因素较多,因此,有创血压监测相较于无创血压监测更加准确。因为肿瘤患者各异,在血流动力学监测和治疗中,应从容量、压力和流量等多指标进行评估,从液体复苏到器官功能,治疗应规范化、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疾病和器官功能选择合适的治疗目标。▲崔克亮教授做报告 至此,上午的开幕式及学术报告环节正式结束。在下午及次日上午,大会还开设了多场分会场,与会嘉宾分别探讨了DRG控费、脓毒症、重症指南、ARDS等多个学术热点进行讨论,并提出多项治疗理念,学术交流氛围浓厚。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推动了肿瘤重症治疗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而且加深了与会嘉宾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提高肿瘤重症患者的预后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