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冯四洲教授课题组研究的《血液病患者感染性疾病诊疗体系的建立和应用》荣获2024年度天津市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
血液肿瘤患者因免疫抑制及高强度化疗,感染发生率高、病原复杂,是导致治疗失败及死亡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一临床难题,课题组历经十余年攻关,构建了覆盖“早期诊断-耐药预警-精准治疗-机制探索”的感染诊疗创新体系,显著提升了血液肿瘤患者感染防控能力,为肿瘤综合治疗提供了重要保障。
首先,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感染诊断上,在国内率先验证了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对侵袭性曲霉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牵头完成国际首个大型前瞻性研究,证实病原宏基因组测序(mNGS)在急性白血病粒缺发热患者中的诊断优势。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感染顶刊《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IF=14.2)和《Journal of Infection》(IF=38.6)。
其次,耐药菌感染是血液病治疗中的“顽敌”。课题组基于大样本数据构建了全球首个多重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血流感染预警模型,预测准确率达86.7%,相关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Infection》(IF=38.6)。团队开发的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的风险预测工具,成果被纳入《CRE感染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成为全国血液科医生的重要参考。
血液肿瘤患者伴发的重症感染治疗犹如与死神赛跑。课题组大样本研究证实,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AZ-AVI)联合氨曲南可显著提高对产金属酶CRE的敏感性,成为治疗CRE BSI的最佳选择。多中心研究表明短疗程抗生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BSI,与长疗程疗效相当,同时降低耐药风险,研究成果发表于感染顶刊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IF 20.99)。在真菌感染防治方面,提出了伊曲康唑静脉序贯口服的预防策略,并揭示泊沙康唑和艾沙康唑在侵袭性真菌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推动个体化治疗的发展。团队主导或参与了《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抗菌药物应用指南》《艾沙康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血液病患者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及18项国家级共识的制定,助力感染治疗规范化,使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获得更合理的抗感染救治。
在基础研究方面,首次发现CLON-G方案可延长输注中性粒细胞存活时间,有利于中性粒细胞输注治疗粒细胞缺乏发生耐药菌及严重感染患者治疗。成果发表于《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17.1);同时揭示肺感染中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协同抗感染的新机制,成果登上《Nature Communications》(IF=16.6),为开发新型抗感染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该项成果共发表论文84篇,其中SCI论文43篇,含Top期刊论文8篇;撰写或参编感染疾病专家共识及指南18部。为血液病尤其是血液肿瘤感染患者合理诊治贡献了力量也积攒了丰硕的科研学术成果。未来,课题组将继续深耕,推动诊疗技术的迭代升级,探索更高效、更安全的防治策略。以科研创新为剑,以医者仁心为盾,为血液病患者筑牢生命防线,为“健康中国”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