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为“防癌健康上合行国际公益行动”的重要后续合作举措,天津市抗癌协会、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医疗团队与哈萨克斯坦医生成功开展乳腺癌远程会诊,为当地患者提供精准诊疗指导;同时,在市外办、市卫健委的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下,天津市抗癌协会、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正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癌症中心、阿塞拜疆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等紧密沟通,不仅共同建构乳腺癌等常见癌症防治跨国科研项目,更着手构建四国癌症研究常态化协作机制,以实际行动落实上合组织框架下防癌健康领域深度协作要求。此次系列合作行动引发众多媒体关注,成为国际医疗合作领域的焦点话题,2025年8月13日至8月25日期间,中央媒体、市级媒体、网络媒体及部分外媒纷纷聚焦报道,形成全方位传播矩阵。
跨国远程会诊 为乳腺癌患者搭建“诊疗桥梁”
2025年8月14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房再造科主任尹健、医生王庶,与来自哈萨克斯坦中哈中医中心的玛丽医生,共同开展了一场意义特殊的远程会诊。作为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医生,玛丽有着深厚的中哈文化情结——年幼时她曾在中国新疆学习生活,练就了一口流利的中文。今年7月,天津医疗队赴哈萨克斯坦开展癌症筛查公益行动期间,她主动担当翻译,为医疗团队与当地民众的沟通搭建桥梁;巧合的是,正是在此次筛查中,她通过超声检查被发现为疑似乳腺癌患者,此次会诊也成为她寻求专业诊疗支持的重要契机。
会诊一开始,尹健主任便带着关切,细致询问玛丽的病情细节,比如“近期是否出现乳房胀痛、乳头溢液等情况”。在充分掌握玛丽的年龄、家族病史等关键信息后,尹健主任与王庶医生结合她的影像资料,从病灶影像特征入手进行专业研判,最终明确提出诊疗建议:考虑到病灶存在潜在风险,建议尽快进行手术治疗,以最大程度保障健康。
在自身病情的问诊过程中,玛丽医生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基于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理念,她提出将哈族传统医学与外科治疗相结合的乳腺癌治疗方案。针对这一思路,尹健主任、王庶医生与玛丽展开深入交流,既围绕方案可行性展开专业探讨,也为后续诊疗方案的优化拓宽了思路。
经过整场会诊的充分沟通,玛丽医生对自身病情和治疗方向有了清晰规划。她明确表示,接下来会着手处理手头工作,计划在9月底至10月初前往天津,接受乳腺癌手术及后续治疗,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病情、推进诊疗。
构建四国癌症研究常态化机制 联合推进跨国科研项目建设
在“防癌健康上合行”国际公益行动的基础上,依托天津市外办、市卫健委的统筹协调与政策支持,天津市抗癌协会、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进一步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癌症中心、哈萨克斯坦国家癌症中心、阿塞拜疆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等5家医疗机构达成深度合作共识:围绕乳腺癌等常见癌症防治领域建构跨国科研项目,同时正式建立四国癌症防治常态化协作机制,整合四国在医学影像、人工智能、流行病学调查等领域的优势资源,通过“制度性协作”推动癌症诊疗技术创新与经验共享。
该常态化机制明确涵盖四大核心内容:一是人才培训与技术交流,通过“手术带教+模拟实操+病例研讨”模式,系统输出先进诊疗技术,同时定期组织专家互访,每年开展1-2次线上或线下技术实操培训;二是专业研讨与科研协作,通过举办跨国线上线下专业研讨会,聚焦比较医学研究、癌症诊疗新技术应用等议题,为跨国科研项目提供学术支撑;三是标准共建与数据共享,共同优化乳腺癌等癌症的影像识别标准、诊疗路径,联合梳理中亚地区癌症流行数据;四是区域癌症控制规划制定,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针对性制定贴合各国医疗需求的癌症控制方案,助力构建区域化防癌体系。
具体合作方向上,天津市抗癌协会、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将结合各国需求制定差异化推进策略: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癌症中心重点依托常态化机制,开展肿瘤外科治疗深度合作——除输出“保留乳房功能的精准切除技术”、“术中实时影像导航技术”外,还将通过专家驻点带教、病例联合研讨,帮助乌方建立符合当地需求的肿瘤外科诊疗规范;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癌症中心聚焦影像诊断与基础研究协作,借助机制内数据共享通道,探索病灶影像特征与病理类型的关联规律;与阿塞拜疆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围绕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依托机制内流行病学联合研究平台,分析中亚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的分子机制与高危因素,为区域化防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上合组织成员国在防癌健康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此次与乌、哈、阿三国构建常态化协作机制、建构跨国科研项目,既是对‘防癌健康上合行’公益行动的深化,更是落实上合峰会精神、推动跨国医疗科研协作的关键一步。”天津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郝继辉教授在接受天津电视台《天津新闻》采访时,围绕全球癌症防治合作的重要性与实践路径展开深入解读。他强调:“癌症防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公共卫生挑战,其复杂性远超单一国家或地区的应对能力。从发病率居高不下的肺癌、乳腺癌,到地域特异性显著的消化道肿瘤,不同国家因人口结构、生活习惯、医疗资源分布差异,面临的防治痛点各不相同——有些国家急需先进的早期筛查技术,有些地区则缺乏规范化的诊疗流程,还有些发展中国家面临抗癌药物可及性不足的困境。这种多样性决定了,唯有通过制度性协作凝聚各国力量,才能打破技术壁垒、整合优质资源、共享成功经验,形成覆盖‘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链条的防治合力。此次与上合组织三国建立的常态化机制,能让四国在技术、资源、经验上的合作从‘阶段性互动’转向‘长效化推进’,为不同地区制定贴合实际的癌症防治方案提供支撑。”
媒体广泛聚焦 立体传播扩大公益影响力
此次“防癌健康上合行”后续合作举措,得到各级媒体及部分外媒的广泛关注与持续报道。据统计,2025年8月13日至8月25日期间,中央媒体如《中国日报》、《健康报》、《新华每日电讯》(含电子版)、新华网、科技日报;市级媒体如天津电视台《天津新闻》、《天津日报》、《天津工人报》;网络媒体包括“天津政务网”、“天下之津”、“健康天津”、“微观城市天津”等;以及香港大公报等外媒,累计发布相关报道近30条,形成覆盖广泛、视角多元的立体传播格局。
其中,新华社报道指出,此次跨国合作有望整合各方科研力量,攻克乳腺癌防治难题,推动上合组织成员国在防癌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球防癌事业贡献“上合智慧”;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也发文评价,认为该合作将促进多国科研资源共享、人才交流,有效提升区域内整体防癌科研水平,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添砖加瓦。
从报道角度来看,各类媒体各有侧重:有的聚焦“防癌健康上合行”公益行动惠及多国、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深远意义;有的深入解读远程会诊细节、跨国技术协作内容,展现合作的专业性与实操性;还有的通过玛丽医生的故事,传递跨国医疗合作的温情与力量,让公益行动的影响力进一步深入人心。
公益升级续航 持续推进上合国家交流互访
自“防癌健康上合行国际公益行动”启动以来,天津市抗癌协会、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已通过公益讲座、义诊活动、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为上合组织成员国提供实实在在的防癌健康服务,赢得广泛认可。此次远程会诊、常态化协作机制搭建与跨国科研项目建构,标志着合作从“公益服务”向“技术共建、成果共享、机制保障”的深度升级,为跨国防癌协作开辟了新路径。
上合峰会后,天津市抗癌协会、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将基于现有合作基础,筹划后续持续交流计划:在协作领域上,将新增宫颈癌、肺癌、消化道肿瘤等常见癌肿,围绕这些领域的诊疗技术举办专业培训班,夯实各国临床诊疗能力;在交流形式上,将定期组织专家互访,通过临床实操带教、科研项目现场对接,推动技术与研究落地见效;在长效支撑上,将依托四国癌症防治常态化机制,联合梳理区域内常见癌症的流行病学数据,为制定针对性防癌策略提供数据支撑,同时逐步将协作范围拓展至更多常见癌症领域,实现跨国防癌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双提升。
随着媒体的持续关注与传播,“防癌健康上合行”的影响力正不断扩大,不仅吸引更多上合组织成员国关注并参与到协作机制中,更将为全球癌症防治事业注入“中国方案”与“区域力量”,推动跨国防癌合作迈向更稳定、更高效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