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关于协会
    协会简介
    组织架构
    协会章程
  • 协会新闻
    协会新闻
    重要活动
  • 通知公告
  • 学术交流
    科研成果
    学术会议
  • 国际合作
  • 科普患教
    科普知识
    科普活动
    健康常识
    科普视频
    科普图文
  • 科技奖励
    奖励简介
    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历届获奖项目
    政策法规
    申报系统
    联系方式
  • 党建园地
    通知公告
    党建动态
    党章党规
    系列讲话
  • 会员服务
协会动态SCIENCE
协会新闻重要活动
首页/协会动态/协会新闻
  • 12-13
    2024
    2024年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临床检验专业委员会年会顺利召开
    2024年12月7日,由天津市抗癌协会主办、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临床检验专委会承办的“2024年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临床检验专业委员会年会”顺利召开,来自天津市16个区县共33家医院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大会主席、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临床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任丽教授主持。她表示,2024年在各位委员的共同努力下,专委会在提升肿瘤临床检验质量、提高专业人员技能、增强肿瘤临床检验服务能力和履行社会职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充分体现出天津地区肿瘤临床检验事业的继往开来、蓬勃发展。天津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天津医科大学校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郝继辉教授为大会致辞,他指出一年来专委会通过通过规范落实工作标准,推广普及检测技术,协作促进人才交流等举措,培养了多层次检验医师队伍,促进了各医院肿瘤诊疗水平的提升,加快了天津市肿瘤临床检验学科的进步,在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并祝贺肿瘤临床检验专业委员会获得“2024年度天津市抗癌协会先进专业委员会”称号。在肿瘤精准医学时代下,肿瘤临床检验诊断技术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在辅助肿瘤早期诊断、评估疾病进展风险、判断化疗药物疗效中扮演重要角色, 还在手术后评估肿瘤微小残留病灶(MRD)和监测复发中给出准确的判断。因其微创、样品取材方便、可重复性高以及能够反映肿瘤整体情况的特点,正逐渐成为肿瘤监测的重要手段,助力肿瘤精准诊疗。学术环节一——大咖引领,共谋发展会议邀请来自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学院院长尹海芳教授做题目为《Strategies for targeted delivery of exosomes for treating rare diseases and tumor》的 学术报告。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石磊教授分享了《基因组不稳定性与肿瘤》研究成果。天津市肺癌研究所所长陈军教授介绍了全新的《从筛查到随访:Al赋能的肺结节全病程管理新模式》。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主任杨阔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检验科主任董作亮教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检验科主任苏卫东教授担任第一环节主持嘉宾。学术环节二——案例分享,重在整合来自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检验科的贾丽、王旭团队与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检验科的张晓方、刘晓萱团队,从临床和检验角度出发对日常检验工作中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解析,抽丝剥茧、去伪存真,充分展现检验医师风采。天津医院检验科主任杨宏伟教授、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检验科主任葛鹏教授担任本环节主持嘉宾。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检验科主任穆红教授、天津医院检验医学教研室主任王毅教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检验科学术带头人刘树业教授与天津市胸科医院检验科主任侯敏教授对展示选手进行点评。学术环节三——青年之声,薪火相传在本环节中,通过前期参会人员的积极投稿,共有6位青年学者进入决赛,经过现场选手们的精彩汇报,大会评选出优秀青年论文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青年论文的展示更加体现了专委会不断推动肿瘤临床检验的创新发展,促进科研互动和坚持培养高素质肿瘤临床检验专业人才的决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临床检测中心主任朱国庆教授、天津市海河医院检验科主任孙海柏教授、天津市人民医院检验学部主任陈冲教授和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肝病医学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苏瑞教授担任本环节主持嘉宾。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主任曹阳教授、天津市环湖医院检验科主任王琴教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李宏峰教授、天津市儿童医院检验科主任沈永明教授、天津市口腔医院检验科主任王国庆教授和天津医院大学附属宝坻医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岳福仁教授担任本环节评委并点评。年会上,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临床检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天津市南开医院张爱民教授对专委会2024年的工作总结及2025年的工作部署进行了汇报,她表示肿瘤临床检验专业委员会将在新的一年里,紧紧围绕协会聚焦的五个能力建设发展规划,聚焦检验学前沿技术,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注重检验学科人才培养,搭建人才国内外培育平台,为我市肿瘤检验学科高质量发展积聚资源和力量。未来,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临床检验专业委员会将继续以“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为发展宗旨,进一步规范天津地区肿瘤临床检验行标,推广和普及检验新技术,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的深入研究和成果转化,从而助力我市肿瘤临床检验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 12-13
    2024
    天津市抗癌协会2024年度学术年会分会场——“防呕有我,加倍安心” Young TED京津冀中青年医师病例系列演讲大赛圆满落幕
    天津,2024年12月8日 —— 在天津市抗癌协会2024年度学术年会的分会场上,一场别具特色的盛会——“防呕有我,加倍安心” Young TED京津冀中青年医师病例系列演讲大赛,在天津社会山二层会议室13隆重拉开帷幕。本次大赛由天津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简称:天抗姑息专委会)精心主办,汇聚了京津冀地区的中青年医师精英,共同探讨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的前沿话题,展现分会场的独特魅力与学术深度。大赛在上午9点的钟声中正式启幕,天抗姑息专委会主任委员刘东颖教授登台发表了激昂的开幕词。刘教授强调,“Young TED京津冀中青年医师病例系列演讲大赛”不仅是天抗姑息专委会继成功创建天津地区“CINV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之后的又一力作,更是针对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CINV)领域的重大举措。此次大赛的举办,旨在全面提升京津冀地区在CINV诊疗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水平,加速推进CINV规范化治疗的进程,进一步加强青年医师在CINV规范化治疗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这场演讲大赛对于优化肿瘤患者的治疗体验、提升服务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将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更加坚实的医疗保障。在大会的首个环节中,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青年才俊宋华林、王昊天和王霞三位医生相继登台,进行了精彩的病例分享。他们凭借精心设计的幻灯片,逐一深入剖析了各自专业领域的诊疗案例,不仅全面展示了CINV规范化预防的最新进展,而且凸显了他们扎实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创新诊疗思维。三位医生的演讲,无疑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学术盛宴,展现了青年医师在肿瘤治疗领域的专业风采。紧接着,来自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何丽宏教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王政教授以及南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苗教授,作为资深评委,对三位青年医生的病例分享进行了精准而深刻的点评。评委们不仅对讲者的专业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赞赏,更是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宝贵建议,旨在助力讲者在学术探索和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展现了学术界前辈对后辈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关怀。在大会的第二个环节,由邯郸市中心医院的季艳霞教授主持。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宋春洋、南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腾以及李书苹三位医生相继登台,进行了关于CINV管理的病例分享。他们的演讲不仅展现了深厚的专业技能,更是融入了对患者全面关怀的医疗理念。三位专家通过生动的病例,详细阐述了CINV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策略,体现了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体验方面的专业追求和实践成果,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在大会的评委点评环节,来自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刘锐教授、邯郸市中心医院的康振桥教授以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周莉教授,三位专家分对第二环节的讲者进行了专业而深入的点评。他们基于各自在CINV领域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对讲者的病例选择、分析深度、幻灯片制作技巧以及演讲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价。评委们的精准点评和宝贵建议,不仅体现了他们对提升CINV诊疗水平的专注,也展现了各自单位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学术追求和专业水准。在经过一番紧张而精彩的较量后,本次“防呕有我,加倍安心” Young TED京津冀中青年医师病例系列演讲大赛的结果揭晓。其中,才华横溢的王霞医生凭借其卓越的表现荣获比赛最高荣誉——卓越奖,而学识渊博的李书苹教授以其杰出的演讲能力摘得杰出奖。与此同时,另有四位参赛医师以优异的表现赢得了优秀奖,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演讲技巧同样得到了评委和同行的高度认可。本次“防呕有我,加倍安心” Young TED京津冀中青年医师病例系列演讲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青年医师搭建了一个展示才华、提升专业能力的舞台,而且在国家政策引领下,针对CIN的防治与管理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场盛会作为天津市抗癌协会2024年度学术年会的分会场,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为年会献上了一份厚礼,也标志着天津市抗癌协会在推动地区医疗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步伐。我们期待,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合作,能够为落实国家健康政策、提升医疗事业的整体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最终实现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治疗和护理服务的宏伟目标。
  • 12-10
    2024
    春华秋实四十载 踔厉奋发续华章——天津市抗癌协会第六届第五次理事会议暨成立40周年文化活动暨2024年学术年会圆满召开
    为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12月7日,天津市抗癌协会第六届第五次理事会议暨成立40周年文化活动暨2024年学术年会在津举办,以抗癌事业发展成果激励医学研究者踔厉奋发续写华章,勇攀肿瘤防治高峰。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王瑛教授,天津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岩,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侯建国,天津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天津医科大学副书记、校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郝继辉教授,天津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赵强教授、徐勇教授、郑虹教授、薛凤霞教授、贾英杰教授,秘书长黄鼎智教授,以及协会老专家代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200余人参加会议。理事会上,天津市抗癌协会理事长郝继辉教授带领全员全面回顾了天津市抗癌协会2024年的卓越成就。协会现有会员6566人,专业委员会43个,全年各专业委员会举办超过150场学术会议,参会人数累计超过2万人次,完成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余项;启动第30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暨中国抗癌日活动,组织30余个学科50余名权威肿瘤专家开展大型公益义诊活动;组织专家进乡村,为百姓普及癌症防治核心知识,并开展妇科、胸部等12个肿瘤亚学科的义诊咨询活动;成功推荐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1项,评选出天津市抗癌协会科技奖5项和青年科学家奖5项;对标国际一流癌症组织建设,加入国际抗癌联盟(UICC)会员单位并开启系列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天津市的肿瘤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凭借出色的表现,协会被中国抗癌协会评为突出贡献单位,并连续三年蝉联中国抗癌协会省市协会先进集体称号,实现了三连冠的辉煌成绩。天津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赵强教授宣读了对肿瘤临床化疗、肺癌、肝胆肿瘤、儿童肿瘤、肿瘤临床检验五个专业委员会优秀表彰的决定。副理事长徐勇教授宣读了2024年度天津市抗癌协会科技奖和青年科学家奖的获奖人员名单,与会专家进行了颁奖。理事会后,举行了天津市抗癌协会成立40周年文化活动。天津市抗癌协会成立于1984年9月,前身是中国抗癌协会天津分会,也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省市抗癌协会。1991年正式更名天津市抗癌协会。在金家瑞、王德元、张熙增、李强等知名肿瘤科学家的带领下,天津市抗癌协会逐渐发展壮大。2021年,在郝继辉教授接力的第六届理事会期间,协会更是深耕细作,迅速发展。2023年成功承办了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遍布5大洲108个国家,超过2万人次的肿瘤学者齐聚津门、共襄盛会,创下大会历史之最;先后承办“癌前病变”和“发育保护”两场中国抗癌协会技术指南巡讲,全国在线观看人数达六千万人次;2023年在津启动“4.15”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全国首站全域科普行动;发起天津市抗癌协会科技奖和青年科学家奖;2024年加入国际组织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治理,与国际顶流的癌症组织合作举办学会会议、开展人才培养项目,为天津市建设世界一流的肿瘤学科,培育国际化肿瘤科技人才开辟新的赛道。活动播放了《天津市抗癌协会成立40周年纪录片》,展示了协会历史变迁和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国际抗癌联盟(UICC)主席Ulrika Årehed Kågström教授特别为协会成立40周年录制了祝贺视频。天津市抗癌协会老专家代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谢广茹教授作为天津市抗癌协会成立与发展的亲历者,在天津市抗癌协会成立40周年活动上分享了自己与协会共同成长的经历和故事,高度赞扬了协会在抗癌事业中做出的杰出贡献,并对协会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厚望。活动对老一辈为天津市肿瘤防控事业做出贡献的肿瘤科技工作者进行了荣誉表彰。展望未来,天津市抗癌协会将致力于打造一流的学术活动品牌、建设科普宣传网络平台、探索国际合作新路径、设立高质量科技奖项以及建立高水平人才队伍,不断在传承中创新,在务实中开拓,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癌症组织,为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文化活动后,举行了2024年天津市抗癌协会学术年会主旨报告会。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马丁院士在线上做了《女性恶性肿瘤患者的生育力保护》的学术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肖志坚教授对《基因检测的伦理学初探》研究进行了学术分享;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付蓉教授交流了《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微环境与临床转化应用》的科技成果;天津大学的范秋筠教授以医工交叉视角进行了题目为《高梯度弥散磁共振成像与脑结构在体解析》研究;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姜宏景教授对食管癌新辅助治疗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此次年会由天津市抗癌协会主办,国际抗癌联盟(UICC)、美国肿瘤临床学会(ASCO)协办。年会采取“1+N”结合的形式,即1个主旨报告和24个分会场,吸引了来自全国及天津市超过千余名医生前来参会。会场氛围热烈,与会专家就各肿瘤亚专科的学科发展趋势、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临床转化与应用进行了观点分享,取得了丰厚的学术交流成果。未来,天津市抗癌协会学术年会将打造成为全市肿瘤学科交流的一平台高地,通过引智共享、聚智赋能的方式,提升我市肿瘤学科发展的国内外影响力,从而助力我市肿瘤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 12-12
    2024
    天津市抗癌协会举行2024年度科技奖及青年科学家奖颁奖仪式
    2024年12月7日,天津市抗癌协会2024年度科技奖励颁奖仪式在协会第六届第五次理事会上隆重举行。天津市抗癌协会为充分调动我市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自主创新,促进肿瘤学科的发展。于2023年始设立科技奖及青年科学家奖,以此表彰在科研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2024年度科技奖励,评选出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青年科学家奖5项。表彰会上,协会副理事长徐勇教授宣读了《2024年度天津市抗癌协会科技奖励表彰决定》。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王瑛教授,天津市科协党组成员侯建国巡视员、天津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天津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郝继辉教授,天津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郑虹教授、贾英杰教授、薛凤霞教授为获奖者颁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付蓉教授课题组“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发病机制研究及综合诊疗体系的建立与优化”、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冯四洲教授课题组“血液病患者感染性疾病诊疗体系的建立和应用”的研究,荣获2024年度天津市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孙燕教授课题组 “基于分子病理学的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精准诊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叶兆祥教授课题组 “基于低剂量CT的肺癌早筛早诊智能平台建设及临床应用”、郑向前教授课题组“以分子基础与转化研究为导向的晚期甲状腺癌靶向治疗体系的建立”的研究,荣获2024年度天津市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徐嵩,天津医科大学吴旭东、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魏玺、周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沈俊5名同志荣获2024年度天津市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本年度科技奖获奖项目紧密围绕恶性肿瘤的早筛、精准诊疗和转化研究,建立了全程化管理体系,有效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支撑论文水平高,推广应用广泛,充分体现了肿瘤医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科技创新导向作用。青年科学家奖获奖者均为科研、临床一线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业务骨干,承担各级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以及高级别人才称号。天津市抗癌协会科技奖励的设立,在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的带领下,得到了天津市科协的大力支持,为我市肿瘤医学科技工作者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将对推动肿瘤防治科学技术的繁荣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 09-18
    2024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刘洋委员团队研究成果亮相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
    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于当地时间9月13~17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刘洋教授前往现场进行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是肿瘤医学界最负盛名和最具影响力的世界性肿瘤学术会议之一。大会涵盖了肿瘤领域的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以及最新临床研究成果,为广大临床一线医生、基础研究人员和药物研发机构提供了卓越的学术交流平台。壁报展示刘洋教授展示了团队一项研究者发起的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及保肝支持治疗在Child-Pugh B级和(或)ECOG PS2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研究。该研究主要纳入具有Child-Pugh B肝功能的HCC患者 ,CNLC阶段Ib-IIIb,以前没有进行全身治疗,ECOG评分为0或1。重点评估安全性、客观反应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截至2023年7月,初步疗效评价显示客观反应率(ORR)达到29.2 %,疾病控制率(DCR)为87.5%,手术转化率为16.7 %,常见的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贫血患者占比16.7 %,血小板计数减少占比58.3 %,白细胞减少占比20.8 %,没有观察到≥4级TRAEs。最近确定这24例的mOS和mPFS分别为13.55个月和7.35个月。该治疗方案对不可切除的HCC和Child-Pugh B肝功能患者显示出可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强调了将这一亚组纳入更广泛的临床试验的必要性。这场全球顶尖的学术盛会,给了世界知名学者和科研工作者进行面对面交流与深入探讨的机会,大家分享并聆听了大会报告。今后,肿瘤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将继续把握国际交流机会,加强与全球专家的学术对话,推动创新研究发展及落地,促进学科与国际组织间的学术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肿瘤转化医学专委会   刘洋供稿)
  • 08-21
    2024
    【医师专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郝继辉:做一名医生就要“永远在路上”
    今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属于全体医务工作者的日子里,从医近30年的郝继辉教授接受了新华网的专访。作为天津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天津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郝继辉教授的话语间流露出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也透露出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与担当。“做一名医生,代表着‘永远在路上’的一生。走上临床岗位后,尤其是作为肿瘤医生,更能深刻感受到,这是一个直面生命的职业,我们最主要的职责就是挽救生命、守护健康。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在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有坚持不懈、锐意创新的内核力量,有共克疾病、以人为本的温暖光芒,更要有代代相传、追求卓越的责任担当。”——郝继辉锐意创新的精神“永远在路上”郝继辉从事的是胰腺癌诊治研究专业。从成为医学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深知医学道路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雄关漫道。“不论是临床实践还是基础研究,都面临着艰苦繁重的工作和层出不穷的挑战。这是一个经历漫长且艰辛的系统训练的积累过程,而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不仅贯穿于学生时代,更要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郝继辉说。据悉,胰腺癌是一种早诊率低、致死率高的癌症,被称为“癌中之王”。郝继辉表示,医学是有局限性的,也是在飞速发展的,有时面对这样的恶性肿瘤,可能医生做了很多努力,但最后的治疗结果却不理想,还需突破治疗瓶颈,在肿瘤基础研究领域的理论突破。据了解,通过10年坚持不懈在胰腺癌诊治研究方面攻关,郝继辉带领团队创新性地提出肿瘤重塑微环境的新机制和新理论,筛选鉴定一系列关键调控分子,并提出转化治疗策略,产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学术成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全民健康作出了贡献。“医生总是要通过不断学习、创新、突破,抓住每一次救治机会,才能帮助人们治愈疾病、减轻痛苦、拯救生命。锐意创新的精神要‘永远在路上’。”郝继辉说。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人文关怀“永远在路上”对于医生来说,不仅要不断精进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实现创新突破,同时也要将人文关怀摆在首位。在当前医疗资源紧张、工作压力大的环境下,医生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郝继辉认为,从医之路是漫长而艰辛的,需要在临床一线和实验室中付出成千上万个日夜的努力,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人文关怀需“永远在路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60多年历史积淀中凝练出的“德高医粹、尚新至善”院训精神,正是对这一点的最好诠释。对于院训,郝继辉解释,医德的高尚需要慎终如始的时常自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医术的精粹则需要持之以恒的躬身笃行,以精益求精的奋斗精神践行对医术的执着追求。“‘德高医粹’可以说是融合人文与专业的集成,是技术层面精益求精的穷极探索,更是人文层面仁爱至上的本质回归。这样的目标并不容易达到,需要永葆医者本心和医者仁心,这也是医者秉承的价值追求。”郝继辉说。今年医师节的主题是“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郝继辉表示,设立中国医师节是彰显党和国家对医务工作者关心关爱、弘扬医务工作者崇高精神的重要体现。今年医师节的主题也能体现出尊医重卫良好氛围形成的关键,是基于医学文化底蕴和精神传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作为新中国肿瘤学科的发祥地,不断传承发展,涌现了一批一批医学人才,为新中国肿瘤防控事业发展贡献力量。郝继辉特别提到了我国肿瘤医学创始人、中国抗癌协会发起人金显宅教授。他介绍,金显宅教授为我国肿瘤医学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为癌症患者解除病痛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以高尚的医德服务患者,以精湛的医术救治患者,始终奋战在人民需要的最前线。据悉,今年是金显宅教授诞辰120周年。为全面展现医学科学家心系国家的赤子情怀与历史担当,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发扬医学文化建设成果,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职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也为推进全国防癌抗癌事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郝继辉说。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培养“永远在路上”除了科技创新、人文建设,医学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本领过硬的人才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培养也需“永远在路上”。去年,我国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提出对青年科技人才强化职业早期支持,突出大胆使用,赋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担纲领衔、脱颖而出的机会,充分发挥青年科技人才作用。围绕医学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及青年人才的实际需求,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推出了面向青年科研人才的“树人计划”,选出青年创新优秀人才和卓越创新人才,根据专业领域和发展方向的不同,为人才制定“一人一策”的培养方案。每年医院会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打通各方资源,在科研、临床工作上给予人才最大程度的支持。同时以阶梯式的人才培养制度,进一步激发年轻人创新活力和积极性。“我们力求集聚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活跃在医学发展前沿的青年科技优秀人才,让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更好应用于临床,为人民生命健康服务。”郝继辉说。医生这一职业直接与生命对话,无法速成,没有捷径。从医学生到住院医师,从主治医师到主任医师,培养一名优秀医生短则一二十年,长则三四十年,甚至需要一生持之以恒的深耕不辍。“虽然从医之路是漫漫长路,但‘健康所系’的职业荣誉感、‘性命相托’的人生价值感,是其他任何职业都难以企及的。”郝继辉希望,有志于踏入医学领域的年轻人,在漫漫长路中坚守医者本心,在勇攀高峰中诠释学术理想,做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成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转自 | 新华网锐意创新的精神“永远在路上
  • 07-24
    2024
    天津市第七届肿瘤重症医学大会、天津市第二届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大会暨肿瘤重症患者围治疗期不良反应救治新进展研讨会在津顺利召开
    2024年7月19-21日,由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专业委员会、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天津市第七届肿瘤重症医学大会、天津市第二届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大会暨肿瘤重症患者围治疗期不良反应救治新进展研讨会”在津顺利召开。大会以“整合、同质”为主题,通过分享及探讨肿瘤重症医学最前沿的研究理念及研究进展,提升肿瘤治疗不良反应及相关重症的救治能力。此次大会是国内肿瘤重症界的一场学术“盛会”,汇集了全国300余位同道参会。天津市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夏睿教授和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吕扬教授主持开幕式。开幕式上,天津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天津医科大学校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郝继辉教授,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常松教授,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彭民教授,以及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东浩教授分别致辞。郝继辉理事长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指出肿瘤医学近年来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各个专业的鼎力支持与相助,特别是肿瘤重症对肿瘤医学的发展和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在科主任王东浩教授的带领下,对肿瘤围手术期患者的保驾护航、对肿瘤患者药物治疗产生并发症的处理、对肿瘤晚期患者的支持与治疗等方面的治疗水平不断提升,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同时,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与肿瘤专科医院各重症专家的学习互鉴,推进重症医学更快、更好的发展。杜斌教授指出,近些年来重症医学在理论和相关技术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使得重症医学科成为重症患者重要的治疗科室。希望这次会议能够为综合医院与肿瘤专科医院搭建交流平台,实现共同成长的目的,为更好地开展临床救治和科研攻关贡献智慧。王常松教授指出,肿瘤重症医学近年来发展迅速,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多中心临床研究、横断面调查以及高水平课题申报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次大会为全国重症医学领域专家学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契机,期待肿瘤重症医学今后发展会越来越好。彭民教授表示,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肿瘤患者生存年限得到显著延长的同时,肿瘤治疗的不良反应问题也随之显现。经过肿瘤重症医学同道们的辛苦付出,在肿瘤治疗不良反应问题的解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肿瘤重症医学不仅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延长了其生存年限,同时为肿瘤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希望各位重症同道们充分交流经验,共同进步,助力肿瘤重症医学不断进步,不断突破。最后,王东浩教授表示,肿瘤重症医学经历了从仅救治围手术期肿瘤重症到救治肿瘤各学科围治疗期重症患者,从单纯为肿瘤手术保驾护航到与专科大夫共同担当、齐头并进,从被动接诊肿瘤危重症患者到建立肿瘤重症患者MDT诊疗模式,搭建肿瘤重症患者临床救治平台,建立计划内转入ICU模式的发展历程,大幅提高了医疗效率确保医疗质量。希望各位专家、同仁继续献计献策,为重症医学重点难点痛点问题出新招、出妙招,促进重症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助力重症医学高质量发展。大会围绕肿瘤治疗不良反应、肿瘤重症护理、感染免疫、镇痛镇静营养康复、肿瘤相关重症五个议题举办专题报告会。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副院长杜斌教授,以人工智能的医学应用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重症医学与人工智能》在未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北京朝阳医院李文雄教授在《强化循证理念,提高重症医疗质量》报告中介绍了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的利与弊,指出需要真实性研究及经验性研究相结合,以提高重症医疗质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常松教授作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多器官不良反应》报告,指出了重症多器官不良反应患者较非重症多器官不良反应患者预后更差,对于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治疗还存在很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彭民教授介绍了多种类型的肿瘤外科患者需在治疗中进入ICU的重要意义;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邢学忠教授呼吁关注肿瘤重症患者的伦理,强调要充分保障患者及家属自主原则、受益原则,做到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湖北省肿瘤医院张莉教授作了《不容忽视的肿瘤患者心源性猝死》报告,主张肿瘤治疗所致的心脏损伤不容忽视,强调做一个合格的肿瘤重症医师须同时掌握肿瘤学与重症医学知识才能;浙江省肿瘤医院柳开忠教授详细介绍了肿瘤患者的免疫及感染特征、评估指标,探讨目前对于肿瘤重症患者获得性感染免疫治疗的方案。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东浩教授作的《肿瘤重症患者救治——整合、同质》报告,指出对于肿瘤重症医务人员在掌握重症救治技能的同时,也要积极学习肿瘤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攻克肿瘤重症,以达到“整合”;积极参加重症医学诸如过5C、规培、专培等相关培训,夯实基础、遵守规范、运用信息化、智能化等新质生产力,以达到“同质”。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何新荣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周东民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郑振教授以及河北省人民医院赵鹤龄教授也分别作了题为《胸外科肿瘤治疗的重症监护》、《重症患者真菌感染的诊疗》、《肿瘤重症能做到营养治疗、康复治疗珠联璧合吗?》、《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困难》的学术报告,学术观点高屋建瓴,引人入胜。大会期间还设有两个临床技能实操工作坊,即天津市肿瘤重症超声workshop培训班、肿瘤重症血液净化治疗CRRT培训班,为一线肿瘤重症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提升和成长平台。会议最后进行了重症医护技能展示,现场氛围热烈、轻松,为青年医护搭建了展示才华、展示技能的平台,提升了大家身为医护工作者的责任感及“生命至上”的信念。此次大会为广大服务肿瘤重症患者的医疗工作者带来多维、立体、全新的视角与理念,“沉浸式”互动与交流,为共同推动天津地区肿瘤重症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未来,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专业委员会和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将不忘初心,继续开拓创新,为天津重症医学的融合发展,为我国肿瘤重症医学的学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 07-19
    2024
    2024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整形外科大会暨第三届天抗头颈专委会空港论坛成功举办
    近日,由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整形专委会、天津市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天津市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委会联合主办的“2024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整形外科大会暨第三届天抗头颈专委会空港论坛”于天津市空港经济区成功举办。大会执行主席、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整形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张文超主持会议开幕式,来自北京、浙江、四川等省市和本市的60余名头颈肿瘤外科、肿瘤整形外科各领域专家,就不同癌种尤其是头颈、乳腺肿瘤的综合治疗、根治性手术及挽救性手术后器官修复重建及功能保留进行了广泛深入交流。大会主席天津市肿瘤医院副院长、天津市抗癌协会头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军教授和天津市肿瘤医院颌面耳鼻喉科主任王旭东教授分别致辞,对肿瘤整形外科专委会、头颈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给予肯定,并对未来的工作寄予新的期盼。来自多个学科的专家进行了精彩的学术分享。天津市环湖医院院长佟小光就头颈交接区肿瘤神经外科技术与多学科合作,介绍了头颈交接区域尤其是颈静脉孔的区域巨大肿瘤、副神经瘤等的切除方法,以及如何借助多学科合作更好更安全的完成此区域巨大肿瘤的切除并保留功能。四川省肿瘤医院副院长李超教授分享腮腺肿瘤保容功能性外科治疗的经验:从改良切口、内镜辅助到单孔机器人,详细介绍了腮腺肿瘤三种不同手术方式,并做了精彩的视频演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章德广教授介绍了无充气经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详细讲解了无充气经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操作方法、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术中各种特殊情况的具体处理方法。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黄清丰教授介绍了背阔肌皮瓣乳房重建新进展、背阔肌皮瓣重建的历史背景、解剖基础、新进展及逆流MSLD乳房再造和乳头乳晕复合体的重建及修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旭东教授分享甲状腺癌诊疗热点问题思考,回顾了并展望了甲状腺癌治疗的相关进展,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治疗、消融提出了高超的见解,对当前机器人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情况做了详尽阐述,并介绍了局部晚期甲状腺癌MDT模式天肿经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尹健做了线上的学术分享,讲解了2023年CACA乳房再造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强调以整合治疗为前提,以肿瘤安全为必要条件,以生活质量为目标在术前充分评估与沟通的基础上,选择简单有效、创伤小的修复方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彭歆教授分享了虚实结合的数字口腔颌面肿瘤手术。介绍了数字化外科技术,如何通过术中混合现实-导航连接来提供肿瘤及颌面部机构德三位可视化视图,简化术中操作步骤来达到精确切除及精确重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张圣池教授介绍股前外侧皮瓣在头颈部肿瘤切除术后修复重建的应用。王琦教授分享了从指南更新看复发/转移看头颈鳞癌的一线治疗。李大鹏教授向大家介绍神经探测仪的应用进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安常明教授分享头颈鳞癌新辅助治疗临床转化研究的探索,传统治疗存在瓶颈,新辅助免疫治疗转化研究空间广阔,介绍了AI辅助的组学研究在此研究领域带来的帮助。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路红教授分享了乳腺肿瘤整形外科的影像学评估。张文超主任提出疑问与争议:免疫新辅后局晚头颈部肿瘤切除、重建是否需要变革,面对争议:免疫新辅后手术切除范围、安全切缘及修复方式的选择需要变革。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王巍教授带来颞骨肿瘤切除术后修复的学术交流。天津市眼科医院赵红教授“眼睑全层缺损的修复”介绍了改良的带肌皮岛的Hughes法修复下睑全层缺损的方法。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何珊珊教授探讨抗生素在植入物乳房重建中的使用--天肿经验。病例讨论环节由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段兆奎和天津医院宋宝骥教授主持。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温绍艳带来局部晚期舌癌免疫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病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殷竹鸣教授带来腔镜辅助腹膜外入路DIEP乳房再造术,采用腔镜辅助腹膜外入路的技术手段采取双蒂DIEP皮瓣再造双侧乳房;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彭鑫教授带来局部晚期舌癌靶向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病例,介绍了一中心局晚口腔癌患者的治疗经验及靶向联合化疗新辅助方案的缩瘤效果。与会专家对病例及肿瘤手术及修复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王旭东教授进行大会总结,一致认为本届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整形及头颈外科论坛专注于头颈肿瘤的综合治疗以及肿瘤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器官功能保留技术及理念,交流并探讨了整形修复外科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新进展、新策略和发展趋势,对推动了天津市头颈肿瘤外科、肿瘤整形外科的学术交流及学科发展,对推动高水平临床、科研成果转化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 07-09
    2024
    2024年影像检查应急处理及基础生命支持培训会顺利召开
    2024年6月29日,由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主办,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联合承办的2024年影像检查应急处理及基础生命支持培训会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水西院区顺利召开。会议围绕“影像检查应急处理”授课与以及“基础生命支持(BLS)”实操培训两大核心主题展开,旨在提升医疗影像检查的安全与质量和强化基础生命支持技能。来自全市30余家医疗单位的医学影像医师、技师及护士参与。会上,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放射科科主任沈文教授强调了影像检查安全与应急处理的重要性,并向参会学员分享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会议邀请了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射科赵金坤教授主持“影像检查应急处理”环节。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雷新玮教授针对碘对比剂应用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王艳杰教授讲解了肿瘤患者CT增强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处理措施,为参会学员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与指导。本次培训会特别强调了基础生命支持技能的重要性,内容涵盖生存链的步骤、BLS概念、识别体征、高质量CPR的技巧及AED使用方法。培训老师结合视频和模拟人演示了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和面罩使用等关键技术,并指导学员进行实际操作。学员通过实操和理论考试,掌握BLS全流程操作,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标准。培训会后,学员获得课程证书。此次培训不仅加强了医务工作者对影像检查应急处理及基础生命支持技能的掌握,还促进了跨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未来的工作中,这些知识与技能将发挥重要作用,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 06-28
    2024
    天津市抗癌协会恶性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换届会暨2024年度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2024年6月22日,天津市抗癌协会恶性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换届会暨2024年学术年会在津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天津市抗癌协会恶性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与天津市体视学学会虚拟仿真技术与精准医疗专委会联合主办,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承办。会议聚焦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前沿,围绕“研究进展分享、新药应用、综合治疗策略以及创新转化”四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会上,现场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天津市抗癌协会恶性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领导班子及成员。李燕等46位专家当选为常务委员,张维红、赵军、张春智、张宇、邢汝维五位专家被选举为副主任委员,其中邢汝维教授为候任主任委员,杨吉龙教授当选为主任委员。天津市和平区卫生健康委刘洪斌主任、天津市抗癌协会李慧副秘书长、办公室王春城副主任等领导出席会议,并为新当选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颁发聘书。 天津市抗癌协会副秘书长李慧教授为新当选主任委员杨吉龙教授颁发聘书换届会后,举行了学术年会。会议邀请了众多国内顶尖专家进行主旨报告,分享该领域的前沿洞见与实践成果。张平教授、任秀宝教授、姚刚教授、李涛教授就肿瘤的免疫治疗、黑色素瘤的转移途径及基因组特征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展现了免疫疗法的潜力,为肿瘤免疫治疗开辟新路径;冯和林教授介绍了RANKL单克隆抗体在骨巨细胞瘤诊疗上的最新应用;廖智超教授、李婷教授分别就晚期和围手术期的免疫治疗新探索,以及靶向治疗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分享。刘卫朋教授的“内窥手术定位与导航技术”、王鹏教授的“混合现实技术在神经肿瘤外科手术的应用”,展示了医疗科技的最新突破,呈现了肿瘤治疗技术的未来方向。此次学术年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天津市乃至全国范围内恶性黑色素瘤诊疗水平的提升,也为推动虚拟仿真技术与精准医疗的融合发展搭建了桥梁。与会者纷纷表示,会议内容丰富、启发性强,为他们的临床实践与科研探索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资源。未来,天津市抗癌协会恶性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与天津市体视学学会虚拟仿真技术与精准医疗专委会将继续携手前行,致力于推动天津地区,以及全国恶性黑色素瘤研究与治疗的持续进步,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希望与生活质量的改善。与会人员合影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 12
  • 13
  • »
    • 天津市抗癌协会
    • 地址:河西区体院北环湖西路
    • 天津市抗癌协会办公室电话:022-23340123转6000
    • 保护条款 版权所有(C) 津ICP备2021009822号 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2315号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