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专委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第二届肿瘤与麻醉专题研讨会成功召开
由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专委会主办,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专委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第二届肿瘤与麻醉专题研讨会”于2023年3月19日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会议形式在天津顺利召开。 本次学术会议邀请到天津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郝继辉院长致开幕词,郝继辉院长首先对五大肿瘤中心麻醉学科的交流表示肯定和欢迎,对肿瘤麻醉和镇痛专委会的工作提出寄语和嘱托,希望麻醉与疼痛学科在专委会的引领下取得新的成绩。大会主席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尹毅青教授及王昆教授也先后为本次会议致辞。 本次大会第一时段为肿瘤麻醉专场,邀请了五大肿瘤中心的麻醉科主任进行线下及线上的学术交流,同时邀请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于泳浩教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王海云院长、天津市南开医院余剑波教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喻文立教授以及天津市胸科医院韩建阁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对授课进行精彩点评并组织了热烈的学术讨论。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军教授做了《胸部电阻抗成像(EIT)的临床应用和实践》的专题报告,从术后肺部并发症入手,引出EIT的临床应用及价值。张军教授还就本科室的相关临床试验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EI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郑晖教授在《二次肺手术患者单肺通气低氧血症原因探讨》专题报告中指出:二次肺手术患者单肺通气期间更容易发生低氧血症,CT在评价二次肺手术患者的肺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模型计算可以预测及识别高危患者。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谭宏宇教授在《人工智能在低血压预测中的应用》中详尽阐述了AI的起源和发展以及AI在生物医疗领域的应用,详细介绍了低血压预测指数(HPI)在术中低血压预测中的应用,并分享了4例HPI应用的精彩案例。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谢敬敦教授带来了《mRNA ac4C修饰介导慢性疼痛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基础研究,研究首次证明神经损伤增加了背角神经元中NAT10的表达和RNA ac4C修饰,NAT10调控脊髓背角的ac4C修饰,并参与了神经性疼痛等。 大会主席尹毅青教授做了《免疫新辅助抗PD-1单抗治疗对食管癌患者心血管风险的影响—一项单中心队列研究》专题报告,报告中指出:与新辅助化疗相比,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可显著增加PCR率,同时提高心肌损伤标记物Hstni水平,并增加异常心电图比率。 本次大会第二时段为肿瘤镇痛专场,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昆教授、李锦成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陈亚军教授及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吕国义教授担任主持嘉宾。与会各位专家热烈交流,学科碰撞、百家争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日友好医院樊碧发教授在《中国疼痛神经调控技术回顾与展望》的讲座中回顾了中国疼痛领域神经调控技术的历史,详细的分析了国内外神经调控技术的最新发展,介绍了樊碧发教授团队正在进行的一系列神经调控技术相关的实验,展示了神经调控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上海长征医院王杰军教授做了题为《肿瘤康复医学的进展》的主题讲座。讲座中王杰军教授对国内外肿瘤的康复和姑息治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中国未来支持和姑息治疗事业的发展提出了重要的规划和建议。王昆教授和李锦成教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史教授在《鞘内药物输注技术用于癌痛管理》中重点阐述了鞘内药物输注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详细介绍了手术的操作流程和要点,对鞘内药物的选择、镇痛方案的制定和术后管理及并发症的处理进行了详尽的讲解。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邵月娟教授做了题为《癌痛治疗进展与思考》的主题讲座。邵教授结合多年的癌痛临床和管理经验,为大家详尽的介绍了癌痛的多学科治疗,全面、全程和规范化的管理、并结合多个具体病例为大家带来了内容十分丰富的癌痛综合治疗的讲解。 空军医科大学李云庆教授做了题为《刺激感觉和运动皮层对疼痛产生不同效应的机制》的讲座。李教授从疼痛的解剖和机制入手,从研究思路到实验设计等多方面对感觉皮层和运动皮层刺激产生的致痛和止痛的分子学机制进行了详尽的讲解,为痛觉敏化等相关疼痛学难题提出了新的思路。 本次会议学术氛围浓厚,内容丰富,既有临床经验的分享,又有基础研究的展示,为线下及线上的麻醉同道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授课嘉宾的讲座精彩纷呈,主持嘉宾点评精准到位,现场各位专家及听众讨论热烈充分。会议线上观看人数逾5万人,取得了圆满成功。